蜘蛛香介紹
- 【別名】
- 豆鼓菜根、九轉香、雷公七(《貴州民間方藥集》),馬蹄香(《廣西中藥志》),鬼見愁,臭狗藥、磨腳花(《云南中草藥》),連香草、香草子(《陜西中草藥》),養(yǎng)血蓮、臭藥、烏參(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 【漢語拼音】
- zhizhuxiang
- 【名稱英】
- Valerianae Jatamansi Rhizoma Et Radix。
- 【成份】
- 心葉纈草根和根莖含1,2-雙酮物質,堿解或酸解后得異戊酸和己酸,又含蒙花甙異戊酸酯、纈草環(huán)臭蟻醛酯甙。印度產(chǎn)者其根和根莖含乙酰氧基纈草三南。巴基斯坦產(chǎn)者含二氫纈草三酯。
闊葉纈草根含揮發(fā)油8%,成分為闊葉纈草醇、乙酸闊葉纈草醇酯、闊葉纈草甘油、二乙酸闊葉纈草甘醇酯、l-蒎烯、松油醇、二戊烯、龍腦、闊葉纈草甘醇。
- 【加工采集】
- 9~10月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及泥沙,曬干。
- 【藥材鑒別】
- 干燥根莖結節(jié)狀,圓形或扁圓形,微彎曲,不分叉,長3~5厘米,徑0.7~1.3厘米,棕褐色或茶褐色。表面有較綢密的環(huán)形突起,不甚規(guī)則,底面有多數(shù)須根痕。蘆頭平截,可見莖、葉殘基。質堅實,斷面黃褐色。有纈草樣特異香氣。以粗壯、堅實、黃色者為佳。
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
- 【藥理作用】
- 心葉纈草的根莖,作用與纈草相似,參見"纈草"條。
- 【炮制】
- 洗凈,剪去須根,切片,曬干。
- 【功能主治】
- 行氣,散寒,活血,調經(jīng)。治發(fā)痧脘腹脹痛,嘔吐泄瀉,肺氣水腫,風寒感冒,月經(jīng)不調,癆傷咳嗽。
①《綱目》:"辟瘟疫、中惡。"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鎮(zhèn)靜,順氣,消食。治腹脹痛,胃氣痛。又治驚風。"
③《貴陽民間藥草》:"治氣脹,發(fā)痧,腹痛,止水瀉。"
④《廣西中藥志》:"除濕散寒,治腳氣水腫,脾胃食滯,外敷瘡癤。"
⑤《陜西中草藥》:"活血,調經(jīng)。治頭痛,關節(jié)痛,月經(jīng)不調,跌打損傷,癤瘡。"
⑥《云南中草藥》:"治消化不良,小兒咳嗽,疳積,流感,瘧疾。"
- 【性味】
- ①《綱目》:"辛,溫,無毒。"
②《貴陽民間藥草》:"辛苦,溫,無毒。"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1~1.5錢;或浸酒。外用:磨汁涂。
- 【宜忌】
- 陽虛氣弱及孕婦忌用。
- 【歸經(jīng)】
- ①《四川中藥志》:"入肺、胃二經(jīng)。" ②《廣西中藥志》:"入脾、胃二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 ①心葉纈草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須根粗,香氣極濃。根莖粗短,淡綠黃色,有濃香;莖綠色或帶紫,被短柔毛。基生葉對出,亦被短柔毛,葉柄長13~19厘米;葉片心臟形,長7-9厘米,寬6~8厘米,先端短尖,邊緣微波齒,基部略作耳形;莖生葉對生,廣卵形,漸上呈長卵形,先端漸尖;葉柄寬,至頂部則近于無柄。聚傘花序頂生,小花白色或淡紅色;花萼不明顯,于開花后裂為10余片細線形的裂片,有長柔毛;花冠管先端5裂;雄蕊3;子房下位,綠色,有縱棱槽。瘦果扁平,前面具3脈,后面1脈。花期4月。
生于溝邊或林邊,喜陰濕肥厚土壤。分布陜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西等地。
②闊葉纈草
多年生草本,高0.6~1米。須根較粗,香氣濃厚。根莖短,且有纖細匍匐莖;地上莖綠色,有縱細棱,被短柔毛或近于無毛,節(jié)處毛較密。葉對生,羽狀全裂,長7~15厘米,基生葉具長柄,莖生葉近于無柄;裂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疏生粗鋸齒,兩面均具短伏絨毛,脈上尤多。疏散的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苞片線狀披針形:花小,白色或淡紅色,直徑1~3毫米;萼5~15片;花冠管細,裂片5;雄蕊3;子房下位。瘦果扁平,宿存萼裂片發(fā)達,成羽毛狀。花期6月。
生于林中、荒地向陽處或林邊、溝旁。分布自東北至華東、西南。
- 【臨床應用】
- 煎湯內服,用量3~6克,外用適量,磨汁涂。用治脘腹脹痛,食積不化,腹瀉痢疾,風濕痹痛,腰膝酸軟,失眠。
- 【藥用部位】
- 為敗醬科植物心葉纈草、闊葉纈草的根莖。
- 【來自何書】
- 《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