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介紹
- 【別名】
- 皂莢刺、皂刺、天丁、皂角針、皂針
- 【漢語拼音】
- zao jiao ci
- 【名稱英】
- Gleditsiae Spina。
- 【成份】
- 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 【加工采集】
- 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間為宜。
- 【藥材鑒別】
- 完整的棘刺有多數(shù)分枝,主刺圓柱形,長5~15厘米,基部粗約8~12毫米,末端尖銳;分枝刺一般長1.5~7厘米,有時(shí)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紅棕色,光滑或有細(xì)皺紋。質(zhì)堅(jiān)硬,難折斷。藥材多縱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質(zhì)部黃白色,中心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無臭,味淡。以片薄、純凈,整齊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蘇、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此外,廣東、廣西、四川、安徽、浙江、貴州、陜西、江西、甘肅等地亦產(chǎn)。
- 【藥理作用】
- 抗癌作用:1.體外試驗(yàn),熱水浸出物對JTC-26抑制率為50-70%。 2.體內(nèi)實(shí)驗(yàn),對濁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60g/kg灌胃對肉瘤-180的抑制率為32.8%。
-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用水浸泡,潤透后切片,曬干。
- 【功能主治】
- 搜風(fēng),拔毒,消腫,排膿。治癰腫,瘡毒,癘風(fēng),癬瘡,胎衣不下。
①《本草圖經(jīng)》:"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
②楊士瀛:"能引諸藥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義補(bǔ)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④《綱目》:"治癰腫,妒乳,風(fēng)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⑤《本草崇原》:"去風(fēng)化痰,敗毒攻毒。定小兒驚風(fēng)發(fā)搐,攻痘瘡起發(fā),化毒成漿。"
⑥《四川中藥志》:"治風(fēng)熱瘡疹,并能通乳。"
⑦《藥材學(xué)》:"治扁桃體炎。"
- 【性味】
- 辛,溫。
①《綱目》:"辛,溫,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辛咸,溫。"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有小毒。"
歸肝;肺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調(diào)敷。
- 【宜忌】
- 《本草經(jīng)疏):"凡癰疽已潰不宜服,孕婦亦忌之。"
- 【貯藏】
- 置干燥處。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肝經(jīng)
- 【備注】
- (1)同屬植物新疆皂莢Gleditsia triacanthos L.,其相應(yīng)藥用部分功效類同。
- 【植物形態(tài)】
- 1.皂莢 喬木,高達(dá)15cm。刺粗壯,通常分枝,長可達(dá)16cm,圓柱形。小枝無毛。一回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12-18cm;小葉6-14片,長卵形、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cm,寬1.5-3.5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斜圓形或斜楔形,邊緣有細(xì)鋸齒,無毛。花雜性,排成腋生的總狀花序;花萼鐘狀,有4枚披針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條形,沿縫線有毛。莢果條形,不扭轉(zhuǎn),長12-30,寬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山皂莢 喬木,高可達(dá)25m。刺略扁,長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25-30cm;www.med126.com小葉8-12對,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l-4cm,全緣或有疏圓齒,上面有光澤,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無毛;長枝上為二回偶數(shù)現(xiàn)狀復(fù)葉,有3-6對羽片;小葉5-10對,狹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葉軸有短柔毛。細(xì)長總狀花序;花有短梗;雜性異株,花黃綠色;雄蕊花瓣橢圓形,雄蕊8;兩性花的雄蕊較小。莢果長25- 30cm,寬2-3.5cm,扭曲,并有泡狀隆起,種子靠近中部;種子卵狀橢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皂角刺3錢水煎,早晚2次分服。觀察10例,1例無效(并發(fā)扁桃體周圍膿腫),其余均在2~8日內(nèi)治愈。大都在服藥次日,體溫及白細(xì)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覺癥狀及扁桃體紅腫減輕。
- 【藥用部位】
- 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棘刺。植物形態(tài)詳"皂莢"條。
- 【來自何書】
- 《本草衍義補(bǔ)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