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葉介紹
- 【別名】
- 絲葉(《嶺南采藥錄》),余甘子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漢語拼音】
- youganye
- 【成份】
- 含余甘子酸,蛇麻脂醇,β-谷甾醇,并沒食子酸,沒食子酸,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鞣料云實精,訶黎勒酸,訶子酸,葡萄糖沒食子鞣甙。
- 【加工采集】
- 夏、秋采收。
- 【功能主治】
- 治皮膚濕疹,疔瘡,痔漏。
①《嶺南采藥錄》:"患疳療毒。煎水洗。"
②《陸川本草》:"殺菌去腐。治口爛,繡球風(fēng)及疳、疔、漏、痔。"
③《南寧市藥物志》:"敷蜈蚣咬傷。"
- 【性味】
- 《陸川本草》:"甘酸,性寒。"
- 【用法用量】
-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內(nèi)服:煎湯,0.5~1兩。
- 【歸經(jīng)】
- 心;肝;大腸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 余甘子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3-8m。樹皮灰白色,薄而易脫落,露出大塊赤紅色內(nèi)皮。葉互生于細(xì)弱的小枝上,2列,密生,極似羽狀復(fù)葉;近無柄;落葉時整個小枝脫落;托葉線狀披針形;葉片長方線形或線狀長圓形,長1-2cm,寬3-5mm。花簇生于葉腋,花小,黃色;單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每花有花萼5-6片,無瓣;雄花花盤成6個極小的腺體,雄蕊3,合生成柱;雌花花盤杯狀,邊緣撕裂狀,子房半藏其中。果實肉質(zhì),徑約1.5cm,圓而略帶6棱,初為黃綠色,成熟后呈赤紅色,味先酸澀而后回甜。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00-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陽處。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藥用部位】
- 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葉片,植物形態(tài)詳"庵摩勒"條。
- 【來自何書】
- 《嶺南采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