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介紹
- 【別名】
- 棋藤,首烏藤
- 【漢語拼音】
- ye jiao teng
- 【成份】
莖含蒽醌類,主要為大黃素、大黃酚或大黃素甲醚,均以結(jié)合型存在。
- 【加工采集】
帶葉的藤莖,于夏、秋采取。但商品大都用藤莖,于秋季葉落后割取,除去細(xì)枝、殘葉,切成長約70厘米的段落,捆成把,曬干。
- 【藥材鑒別】
干燥的藤莖呈細(xì)長圓柱狀,通常扭曲,有時分枝,直徑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和節(jié),并散生紅色小斑點(diǎn),栓皮菲薄,呈鱗片狀剝落。質(zhì)硬而鹿,易折斷,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木質(zhì)部呈放射狀,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以粗壯均勻、外表紫褐色者為佳。
主產(chǎn)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四川商品為干燥的帶葉嫩莖。莖細(xì),黃綠色或黃褐色,葉多皺縮。
- 【藥理作用】
- 具有鎮(zhèn)靜、瀉下作用。
- 【炮制】
清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后,切段,曬干。
- 【功能主治】
養(yǎng)心,安神,通絡(luò),祛風(fēng)。治失眠,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疬,風(fēng)瘡疥癬。
①《綱目》:"風(fēng)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
②《本草再新》:"補(bǔ)中氣,行經(jīng)絡(luò),通血脈,治勞傷。"
③《本草正義》:"治夜少安寐。"
④《飲片新參》:"養(yǎng)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⑤《安徽藥材》:"消癰腫、瘰疬和痔瘡。"
⑥《陜西中草藥》:"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治失眠,多汗,貧血,周身酸痛,疥癬等皮膚病。"
- 【性味】
干燥的藤莖呈細(xì)長圓柱狀,通常扭曲,有時分枝,直徑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和節(jié),并散生紅色小斑點(diǎn),栓皮菲薄,呈鱗片狀剝落。質(zhì)硬而鹿,易折斷,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木質(zhì)部呈放射狀,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以粗壯均勻、外表紫褐色者為佳。
主產(chǎn)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四川商品為干燥的帶葉嫩莖。莖細(xì),黃綠色或黃褐色,葉多皺縮。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 【宜忌】
- 燥狂屬實(shí)火者慎服。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心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夜交藤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的藤莖。何首烏為多年生纏繞藤本,生于草坡、路邊、山坡石隙隙及灌木叢中,分布于華東、中南及河北、山、陜西、甘肅、臺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夏、秋季采割帶葉藤莖;或秋、冬季采割藤莖,除去殘葉。捆成把,曬干或烘干。
夜交藤藤莖呈長圓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粗糙,棕紅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顯扭曲的縱皺紋。節(jié)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可剝離。質(zhì)脆,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微,味微苦、澀。
- 【藥用部位】
- 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藤莖。植物形態(tài)詳"何首烏"條。
- 【來自何書】
- 《本經(jīng)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