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介紹
- 【別名】
- 朹子(《北戶錄》),圣生梅、白蒂梅(《品匯精要》),朱紅、樹梅(《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
- 【漢語拼音】
- yangmei
- 【成份】
果實(shí)含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草酸、乳酸和蠟質(zhì)等;又含花色素的單葡萄糖甙和少量雙葡萄糖甙。葉含揮發(fā)油和鞣質(zhì);又含蒲公英賽醇、α-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蛇麻脂醇、內(nèi)消旋肌醇和楊梅樹皮甙。心材含樹膠。
- 【加工采集】
初夏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
- 【功能主治】
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煩渴,吐瀉,痢疾,腹痛,滌腸胃,解酒。
果實(shí)治心胃氣痛,痢疾,吐瀉;樹皮能止血治痢,外用治刀傷出血,跌打傷,筋骨痛。
①孟詵:"和五藏,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亦能治痢。"
②《本草拾遺》:"止渴。"
③《日華子本草》:"療嘔逆吐酒。"
④《開寶本草》:"主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
⑤《玉楸藥解》:"酸澀降斂,治心肺煩郁,療痢疾損傷,止血衄。"
⑥《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治口腔咽喉炎癥。"
⑦《中國藥植圖鑒》:"對(duì)心胃氣痛及霍亂有效。"
- 【性味】
甘酸,溫。
①《食療本草》:"溫。"
②《日華子本草》:"熱,微毒。"
③《開寶本草》:"酸,溫,無毒。"
④《日用本草》:"昧酸甘,溫,無毒。"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生啖、浸酒、腌食或燒存性研末。外用:搗敷、燒存性研末搐鼻或調(diào)敷。
- 【宜忌】
①孟詵:"切不可多食,甚能損齒及筋。"
②《日華子本草》:"忌生蔥。"
③《開寶本草》:"多食令人發(fā)熱。"
④《本經(jīng)逢原》:"血熱火旺人,不宜多食。"
⑤《本草從新》:"多食發(fā)瘡致痰。"
- 【歸經(jīng)】
- 脾;胃;肝經(jīng)
- 【備注】
- (1)下列兩種同屬植物,在云南也同作楊梅入藥。大樹楊梅(毛楊梅)Myrica esculenta Buch.-Ham.;滇楊梅Myrica nana Cheval.。
- 【植物形態(tài)】
楊梅
常綠喬木,高可達(dá)12米,樹冠球形。單葉互生;長橢圓或倒披針形,革質(zhì),長8-13匣米,上部狹窄,先端稍鈍,基部狹楔形,全緣,或先端有少數(shù)飩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色稍談,平滑無毛,有金黃色腺體。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常數(shù)條叢生于葉腋,圓柱形,長約3厘米,黃紅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銳,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yàn)槁褷铋L橢圓形,長約1.5厘米,常單生于葉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極短。核果球形,徑約1.8厘米,外果皮暗紅色,由多數(shù)囊狀體密生而成,內(nèi)果皮堅(jiān)硬,徑約9毫米,內(nèi)含無胚乳的種子1枚。花期4月。果期初夏。
分布我國東南各省。
本植物的根(楊梅根)、樹皮(楊梅樹皮)、種仁(楊梅核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藥用部位】
- 為楊梅科植物楊梅的果實(shí)。
- 【來自何書】
- 《食療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