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豬油介紹
- 【別名】
- 大旱癩、土撥鼠
- 【漢語拼音】
- Xuě Zhū Yóu
- 【成份】
- 草原旱獺脂肪中含有C12-C18的不飽和脂肪酸約70%。
- 【加工采集】
- 于雪豬冬眠時捕捉最宜。其洞穴常有數(shù)口,捕時只留一口,其余堵死,然后用硫黃、辣椒等燒熏,或灌水,驅(qū)其外出。此時,洞口張以麻袋,即可捕獲。捕得殺死后,剖腹取出脂肪,裝入其胃內(nèi),掛起風(fēng)干。
- 【藥材鑒別】
- 裝入胃內(nèi)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狀,大小似鴨蛋,外表黃色。內(nèi)部多已卷縮成團(tuán),伸張后,長寬約10~15厘米,厚約1厘米。質(zhì)柔潤,以張大、厚實、色白黃者為佳。
產(chǎn)四川、青海等地。
-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解毒止癢。主風(fēng)濕腫痛;濕熱瘡毒;皮膚潰瘍;臁瘡;體癬。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治風(fēng)濕腫痛,癢疹瘡毒,臁瘡久爛。"
- 【性味】
- 味辛;性溫
《四川中藥志》:"辛,溫,無毒。"
入脾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脾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浸酒。外用:配其他藥涂敷。
- 【宜忌】
-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濕熱瘡毒者勿用。”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脾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 1.喜馬拉雅旱獺,大型的地棲松鼠類。體長46-58cm,體重3-6kg。頸粗短。耳熟短圓。尾扁平而短,長約13cm,不超過后足長的2倍。四肢粗壯,前足拇趾退化,爪很小,其余4趾,爪長而彎曲,后足趾爪較短。吻側(cè)毛淡棕色,有黑色須。鼻背具黑色或黑褐色斑。眼眶上緣有明顯的黑色條紋。頭頂黑色與棕色相混,兩側(cè)至耳基淡黃色。背面褐色與不規(guī)則黑紋相混,針毛中段蒼白色,尖端黑色。喉、胸、腹部及四肢均為淡黃色,底毛全為灰黑色。臀部呈深棕黃色。尾毛與體色相似,唯尖部黑色。幼體較成體色淡。
2.灰旱獺,大小、形態(tài)與喜馬拉雅旱獺相似,但腹面色調(diào)深濃,呈深棕黃色或圭棕色。體長46-54cm,重4-6kg。耳短小。足爪粗短。尾較短,13-15cm,不及體長1/3。體背淡黃色或沙黃色,間雜黑色或褐黑色。吻、頰、耳下深棕褐色。耳沙黃色。尾與體色相似,但尾端黑褐色。
3.草原草獺,體形小,長約36-49cm,重3-4kg。尾長11-12cm,約為后足長的2倍。體背淡褐色或淺銹色,間雜淡白色,絕無黑褐色。額、頭頂純褐色。耳淺橙黃色。腹面棕褐色,毛基暗褐色。尾深褐色,尾端銹褐色。
4.長尾旱獺,噗大型旱獺。體長47-50cm,重4-5kg。尾較長,18.5-22cm,明顯超過后足長的2倍。耳甚小,幾不顯露。毛被長而厚密。通體橙黃以或赭黃色,背毛毛端常染有深褐色。腹色與背色近似,但棕色較深,背腹間無明顯分界。尾端黑色或赭褐色。
- 【藥用部位】
- 為松鼠科動物喜馬拉雅旱獺的脂肪油。
- 【來自何書】
- 《四川中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