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介紹
- 【別名】
- 茴香,土茴香,野茴香。
- 【漢語拼音】
- xiaohuixiang
- 【名稱英】
- Foeniculi Fructus。
- 【成份】
- 含揮發(fā)油,其中主要為茴香醚、小茴香酮。
- 【加工采集】
- 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均為栽培。
- 【藥材鑒別】
- 小茴香為雙懸果,形似稻谷而細(xì)小或稍彎曲,長5~6毫米,直徑約2毫米,黃綠色,有明顯的縱棱線及溝。果實(shí)有時(shí)縱分為兩瓣,腹面較平,中間綠色。背面有五條縱棱。氣芳香味微甜。以子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氣濃厚者為佳。
- 【藥理作用】
- 對于豚鼠實(shí)驗(yàn)性結(jié)核的治療,茴香醛可增強(qiáng)小量雙氫鏈霉素的效力。
- 【炮制】
- 鹽水炒。
- 【性味】
- 味辛;性溫
- 【用法用量】
- 1.5~4.5g。
- 【宜忌】
- 近似品;傘形科植物蒔蘿的果實(shí),分果呈扁平橢圓形,長3~5毫米,寬1.5~3毫米,厚約1毫米。表面中心棕色,邊緣黃綠色。背面有三條微隆起肋線,腹面中央有一條棱線。小茴香除要用外,多作調(diào)味香咪,并供出口。
-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
- 【歸經(jīng)】
- 歸肝、腎、脾、胃經(jīng)。
- 【備注】
- 1、個(gè)別地區(qū)誤作小茴香用的原植物有下列二種:①蒔蘿Anethum graveolens L.雙懸果寬橢圓形,扁平,長3~5毫米,寬2~3毫米,厚約1毫米,背棱稍突起,側(cè)棱延展成翅。東北、西北等地誤作小茴香用。果實(shí)中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香芹酮(Carvone,C[XB]10[/XB]H[XB]14[/XB]O)、檸檬烯(Limonene C[XB]10[/XB]H[XB]16[/XB])。②田(艸頁)蒿Carum buriaticum Turcz.山西等地以其果實(shí)作“山小茴”,均應(yīng)注意鑒別。 2、茴香蟲 Papilio machaon L.(鳳蝶科),為寄生在茴香植株上的幼蟲。性味甘、平。主治胃痛、疝痛。烘干研末,成人每服3條,小兒酌減,用酒或溫開水送下。
- 【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有強(qiáng)烈香氣。莖直立,有淺縱溝紋,上部分枝開展。葉有柄,卵圓形至廣三角形,長達(dá)30厘米,寬達(dá)40厘米,3~4回羽狀分裂,深綠色,末回裂片線形至絲狀,莖下部的葉柄基部鞘狀,上部的葉柄一部分或全部成鞘狀。復(fù)傘形花序頂生或側(cè)生,頂生的花序較大,直徑可達(dá)15厘米,無總苞及小苞片,花黃色,花瓣5,倒卵形,先端內(nèi)折,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下位。雙懸果卵狀長圓形,光滑,側(cè)扁,長3.5~6毫米,寬1.5~ 2.5毫米。分果有5條隆起的縱棱,每棱槽中有油管l,合生面有2。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6克,內(nèi)服煎湯,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痛經(jīng)、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睪丸鞘膜積液。鹽小茴香暖腎,散寒止痛,用于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經(jīng)寒腹痛。
- 【藥用部位】
- 果實(shí)和種子類
- 【來自何書】
- 1.2.《新修本草》名蘹香子,云:“葉似老胡荽極細(xì),莖粗,高五六尺,叢生。”3.《本草圖經(jīng)》云:“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jié)實(shí)如麥而小,青色。”4.《本草蒙筌》云:“小茴香,家園栽種,類蛇床子,色褐輕虛。”5.其后《綱目》亦有“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等記載。依據(jù)上述植物特征,再參考《本草圖經(jīng)》所附"蘹香子"及"筒州蘹香子"圖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