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絲子介紹
- 【別名】
- 菟絲實、吐絲子、無娘藤米米、黃藤子、龍須子、蘿絲子、黃網(wǎng)子、黃蘿子、豆須子、纏龍子、黃絲子
- 【漢語拼音】
- tu si zi
- 【成份】
菟絲子含樹脂甙、糖類。
大菟絲子含糖甙,維生素A類物質(zhì),其含量按維生素A計算為0.0378%。
大豆菟絲子含β-胡蘿卜素、γ-胡蘿卜素、5,6-環(huán)氧-α-胡蘿卜素、蒲公英黃質(zhì)和葉黃素。
- 【加工采集】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物,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 【藥材鑒別】
(1)取本品少量,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熱煮至種皮破裂時,可露出黃白色卷旋狀的胚,形如吐絲。
(2)本品粉末黃褐色或深褐色。種皮表皮細胞斷面觀呈類方形或類長方形,側(cè)壁增厚;表面觀呈圓多角形,角隅處壁明顯增厚。種皮柵狀細胞成片,斷面觀2 列,具光輝帶;表面觀呈多角形皺縮。胚乳細胞呈多角形或類圓形,胞腔內(nèi)含糊粉粒。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 【藥理作用】
菟絲子的醬油(用菟絲子及豆餅釀成)、浸劑、酊劑能增強離體蟾蜍心臟的收縮力,對心率的影響是前者增加。后二者則使之降低,對麻醉犬使血壓下降,脾容積縮小,腸運動抑制,對離體子宮表現(xiàn)興奮作用。菟絲子醇提水溶液皮下注射于小白鼠半數(shù)致死量為2.465克/公斤,按30~40克/公斤灌胃并不出現(xiàn)中毒癥狀;按0.05克/120克之菟絲子醬油、浸劑、酊劑給大白鼠灌胃,連續(xù)70天,并不影響動物的生長發(fā)育,亦未見病理改變。
- 【炮制】
- 生用或鹽水炒用。
- 【功能主治】
補肝腎,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遺精,消渴,尿有余瀝,目暗。
(1)補肝腎:本品為補腎縮尿,止遺精之常用藥。用于肝腎不足之腰膝酸痛、陽痿、遺精。本品性柔潤,平補肝腎而不燥。
(2)安胎:用于體弱易于流產(chǎn)者,常配桑寄生、續(xù)斷。
①《本經(jīng)》:"主續(xù)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久服明目。"
②《雷公炮炙論》:"補人衛(wèi)氣,助人筋脈。"
③《別錄》:"養(yǎng)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余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
④《藥性論》:"治男子女人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熱中。"
⑤《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治泄精,尿血,潤心肺。"
⑥王好占:"補肝臟風虛。"
⑦《山東中藥》:"治婦人常習流產(chǎn)。"
- 【性味】
辛甘,平。
①《本經(jīng)》:"味辛,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氣微溫。"
入肝、腎經(jīng)。
①《本草經(jīng)疏》:"脾、腎、肝三經(jīng)。"
②《本草新編》:"入心、肝、腎三經(jīng)。"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調(diào)敷。
- 【宜忌】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得酒良。薯蕷、松脂為之使,惡藋菌。"
②《本草經(jīng)疏》:"腎家多火,強陽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結(jié)者亦忌之。"
③《得配本草》:"孕婦、血崩、陽強、便結(jié)、腎臟有火、陰虛火動,六者禁用。"
- 【貯藏】
- 放缸甕內(nèi),置干燥處,防潮、防蛀
- 【副作用】
- 菟絲子醇提水溶液皮下注射于小白鼠半數(shù)致死量為2.465g/kg,按30-40g/kg灌胃并不出現(xiàn)中毒癥狀,按0.05g/120g之菟絲子醬油、浸劑、酊劑給大白鼠灌胃,連續(xù)70天,并不影響動物的生長發(fā)育,亦未見病理改變。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肝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寄生草本,全株無毛。莖細,纏繞,黃色,無葉。花簇生于葉腋,苞片及小苞片鱗片狀;花萼杯狀,5裂;花冠白色,鐘形,長為花萼的2倍,和無端5裂,裂片向外反曲;雄蕊花絲扁短,基部生有鱗片,矩圓形,邊緣流蘇狀;子房2室,花柱2。蒴果扁球形,被花冠全部包住,蓋裂。種子2~4粒。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田邊、荒地及灌叢中,常寄生于豆科等植物上。主產(chǎn)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江蘇、黑龍江、吉林。
- 【臨床應(yīng)用】
- 用于腎虛腰痛,陽痿,早泄,尿濁,帶下,小便頻數(shù);胎動不安,先兆流產(chǎn);肝腎不足,視物昏花,視力減退。此外,本品還可用于脾虛食少,大便不實,常與白術(shù)、山藥、茯苓、黨參等同用。內(nèi)服:煎湯:用量10~15克,或人丸散。外用:炒研調(diào)敷。
- 【藥用部位】
- 為旋花科植物菟絲子或大菟絲子的種子。植物形態(tài)詳"菟絲"條。
- 【來自何書】
- 《本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