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介紹
- 【別名】
- 天絲瓜、天羅、蠻瓜(《本事方》),綿瓜(《續(xù)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類備要》
- 【漢語拼音】
- si gua
- 【成份】
- 絲瓜的果實含皂甙、絲瓜苦味質(zhì)、多量粘液與瓜氨酸。籽苗含葫蘆素。絲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質(zhì)、維生素。
粵絲瓜全植物有殺昆蟲作用。果實對魚毒性很大,未發(fā)現(xiàn)有魚藤酮,但含有氫氰酸。
- 【加工采集】
- 嫩絲瓜于夏、秋間采摘。老絲瓜(天骷髏)須于秋后采收。
- 【藥材鑒別】
- 全體由維管束縱橫交錯而成。多呈長圓形狀,略彎,兩端稍細,長短不一,長可達70cm,直徑5~10cm。表面黃白色,粗糙,有數(shù)條淺縱溝,有時可見殘存的果皮和膜質(zhì)狀果肉。體輕,質(zhì)韌,富彈性;橫斷面可見3個空腔,偶見殘留黑色種子。氣微,味淡。以個大、筋粗、質(zhì)韌、色黃白、無種子者為佳。
- 【藥理作用】
- 1.鎮(zhèn)痛和抗炎作用 絲瓜絡(luò)水煎劑小鼠腹腔給藥,扭體法(5g/kg)及熱板法和電刺激法(10g/kg)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納洛酮不能對抗其鎮(zhèn)痛作用,表明其鎮(zhèn)痛作用與阿片受體無關(guān)。大鼠腹腔注射給藥10g/kg,對角叉菜膠致足跖腫及棉球肉芽腫有明顯抑制作用[1,2]。
2.鎮(zhèn)靜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劑10g/kg、20g/kg對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有明顯協(xié)同作用[1]。
3.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劑,改良寇氏法計算LD50為137.40±16.71g/kg[1]。
- 【功能主治】
- 清熱,化痰,涼血,解毒。治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腸風(fēng)痔漏,崩帶,血淋,疔瘡,乳汁不通,癰腫。
①朱震亨:"治痘瘡不快,枯者燒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調(diào)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瘡腳痛,燒灰,敷上。"
③《醫(yī)學(xué)入門》:"治男婦一切惡瘡,小兒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瘡。"
④《綱目》:"煮食除熱利腸。老者燒存性服,去風(fēng)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jīng)絡(luò),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齒匿,痘疹胎毒。"
⑤汪連仕《采藥書》:"天骷髏,治婦人白帶血淋,臌脹積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陸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煩。治熱病口渴,身熱煩躁。"
- 【性味】
- 甘,涼。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本經(jīng)逢原》:"甘,寒。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甘咸,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或燒灰研末。外用:搗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
- 【宜忌】
- ①《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損命門相火,令人倒陽不舉。"
②《本經(jīng)逢原》:"絲瓜嫩者寒滑,多食瀉人。"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大腸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 ①絲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時全株密被柔毛,老時近于無毛。莖長可達7~10米,圓形,常有角棱,幼莖綠色,被稀疏柔毛,卷須通常3歧。葉互生;葉柄多角形,具柔毛,長4~9厘米;葉片圓心形,長8~25厘米,寬15~25厘米,掌狀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漸尖或銳尖,邊緣具細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具有刺毛,老時粗糙無毛,主脈3~7條。花單性,雌雄同株。雌花單生,具柄,雄花為總狀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綠色,卵狀披針形,外面被細柔毛;花冠黃色、淡黃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闊倒卵形,長3~5厘米,寬2.4~4.5厘米,邊緣波狀;雄蕊3~5,花藥2室,多彎曲似"S"形,花絲分離。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圓柱形,3室,胚珠多數(shù),柱頭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長圓柱形,長18~60厘米;幼時綠帶粉白色,有深綠色縱紋,老熟時成黃綠色或綠褐色;果肉內(nèi)生堅韌的網(wǎng)狀纖維。種子長方卵形而扁,黑色,邊緣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粵絲瓜
形與上種相似,不同點為:葉呈掌狀淺裂;雄蕊2~3枚;瓠果較短小而有明顯的棱角。
栽培于廣東及廣西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絲瓜根)、莖(絲瓜藤)、莖中汁(天蘿水)、葉(絲瓜葉)、花(絲瓜花)、瓜蒂(絲瓜蒂)、果皮(絲瓜皮)、老瓜內(nèi)的纖維(絲瓜絡(luò))及種子(絲瓜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藥用部位】
-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鮮嫩果實;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實(天骷髏)。
- 【來自何書】
- 《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