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皮介紹
- 【別名】
- 石榴殼(《雷公炮炙論》),酸石榴皮(《肘后方》),安石榴酸實(shí)殼(《別錄》),酸榴皮(《綱目》),西榴皮(《閩東本草》)。
- 【漢語拼音】
- shiliupi
- 【名稱英】
- Granati Pericarpium。
- 【成份】
- 含鞣質(zhì)10.4~21.3%、蠟0.8%、樹脂4.5%、甘露醇1.8%、糖2.7%、樹膠3.2%、菊粉1.O%、粘質(zhì)0.6%、沒食子酸4.0%、蘋果酸、果膠和草酸鈣、異槲皮甙。
- 【加工采集】
- 秋季果實(shí)成熟,頂端開裂時(shí)采摘,除去種子及隔瓤,切瓣曬干,或微火烘干。
- 【藥材鑒別】
- 干燥的果皮呈不規(guī)則形或半圓形的碎片狀,厚2~3毫米。外表面暗紅色或棕紅色,粗糙,具白色小凸點(diǎn);頂端具殘存的宿萼;基部有果柄。內(nèi)面鮮黃色或棕黃色,并有隆起呈網(wǎng)狀的果蒂殘痕。質(zhì)脆而堅(jiān),易折斷。氣微弱,味澀。以皮厚實(shí)、色紅褐者為佳。
- 【藥理作用】
- 1.驅(qū)蟲:石榴皮堿對(duì)絳蟲有很強(qiáng)的殺滅力,能作用于蟲的肌肉,使其陷入持續(xù)收縮。鹽酸石榴堿1:10000濃度,于5-10分鐘后即殺死絳蟲。臨床證明生物堿與鞣酸結(jié)合者驅(qū)蟲效果較好,這是因?yàn)轺焚|(zhì)能使生物堿變成難溶而難吸收的化合物,從而可以充分地對(duì)腸寄生蟲子發(fā)揮作用。2.抗菌:煎劑用試管稀釋法,1:2560對(duì)白喉?xiàng)U菌,1:1280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史氏及福氏痢疾桿菌以及變形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對(duì)霍亂弧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結(jié)核桿菌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3.抗真菌:水浸劑用試管稀釋法,1:4對(duì)堇色毛癬菌、紅色表皮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及星形奴卡菌等皮癬真菌等10種皮癬真菌有抑制作用。4.抗病毒:試驗(yàn)證明,石榴皮煎劑稀釋到1:10000-1:100000仍有抑制流感病毒(甲型PR3株)的作用。參見"石榴根"條。
-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去凈殘留的內(nèi)瓤及子,洗凈,切塊,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榴皮、葉、根,勿令犯鐵。若使石榴殼,不計(jì)干濕,先用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方可用。"
- 【功能主治】
- 澀腸,止血,驅(qū)蟲。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疥癬。
①《別錄》:"療下痢,止漏精。"
②《藥性論》:"治筋骨風(fēng),腰腳不遂,步行攣急疼痛。主澀腸,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淚下,治漏精。"
③《本草拾遺》:"主蛔蟲。煎服。"
④《滇南本草》:"治日久水瀉,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膿血,大腸下血。""同馬兜鈴煎治小兒疳蟲。"
⑤《本草蒙筌》:"理蟲牙。"
⑥《綱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⑦《生草藥性備要》:"治瘤子瘡,洗疝痛。"
⑧《本草求原》:"洗斑疥癩。"
⑨《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驅(qū)除鉤、絳蟲。"
- 【性味】
- 酸澀,溫,有毒。
①《藥性論》:"味酸,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澀。"
③《綱目》:"酸澀,沮,無毒。"
④《廣西中藥》:"味苦澀,性溫,有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調(diào)涂。
- 【宜忌】
- 《本草從新》:"能戀膈成痰,痢積未盡者,服之太早,反為害也。"
-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
- 【副作用】
- 生物堿部分是石榴根皮的主要毒性成分,較原生藥的毒性強(qiáng)25倍,動(dòng)物中毒后多死于呼吸抑制;對(duì)骨骼肌有藜蘆堿,或箭毒樣作用。
- 【歸經(jīng)】
- 歸大腸經(jīng)
- 【備注】
- (1)石榴皮堿中毒時(shí),能引起發(fā)熱、頭暈、視物模糊、蟻?zhàn)吒小盒摹I吐,甚至可招致弱視、腓腸肌痙攣,全身搐搦而虛脫。解決方法:給服通用解毒散或碘酊1毫升,加水至100毫升,洗胃,給與瀉鹽。抽搐可用巴比妥類,頭痛可用阿司匹林,對(duì)癥治療。
- 【植物形態(tài)】
- 石榴(《雷公炮炙論》)又名:楮榴(《廣雅》),安石榴(張華《博物志》),丹若(《酉陽雜俎》),金罌(《綱目》),金龐(《群芳譜》),榭榴、海石榴、安息榴、西安榴、鐘石榴。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2~5米。樹皮青灰色;幼枝近圓形或微呈四棱形,枝端通常呈刺狀,無毛,葉對(duì)生或簇生;葉片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6厘米,寬1~1.8厘米,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漸狹,全緣,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有隆起的主脈,具短柄。花1至數(shù)朵,生小枝頂端或腋生,花梗長2~3毫米;花的直徑約3厘米;萼筒鐘狀,肉質(zhì)而厚,紅色,裂片6,三角狀卵形;花瓣6,紅色,與萼片互生,倒卵形,有皺紋;雄蕊多數(shù),著生于萼管中部,花藥球形,花絲細(xì)短;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上部6室,具側(cè)膜胎座,下部3室,具中軸胎座,花柱圓形,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果皮肥厚革質(zhì),熟時(shí)黃色,或帶紅色,內(nèi)具薄隔膜,頂端有宿存花萼。種子多數(shù),倒卵形,帶棱角。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向陽處或栽培于庭園。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皮(石榴根)、葉(石榴葉)、花(石榴花)、果實(shí)(酸石榴、甜石榴)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細(xì)菌性痢疾
取石榴皮制成50%或60%煎劑,每次10~20毫升,日服3~4次,7~10天為一療程;對(duì)慢性菌痢可以連服2周、停藥1周再服2周為一療程。治療急性菌痢50例,經(jīng)一療程后近期治愈49例,進(jìn)步1例。服藥后平均退熱時(shí)間1.3天,腹痛,里急后重消失時(shí)間為4.8天左右,大便恢復(fù)正常時(shí)間在4.6天上下,糞便鏡檢恢復(fù)正常為5.3天。治療慢性菌痢4例,停藥后2周經(jīng)乙狀結(jié)腸鏡檢查,病變均消失,糞便培養(yǎng)3次以上均為陰性。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
60%石榴皮煎液每服20毫升,每日3次,飯后服,連服6日為一療程。如無效可再服一個(gè)療程。40例患者一療程后隨訪半年,均無任何癥狀,其中36例連續(xù)糞檢3次均為陰性。服藥期間偶有惡心、耳鳴,能自行消失。
③治療多種感染性炎癥
取石榴皮制成100%煎液,烘干研粉裝膠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1~2粒。治療腸炎、膽道感染、急慢性氣管炎、肺部感染、慢性闌尾炎、淋巴結(jié)炎、多發(fā)性癤腫、外傷感染等共415例,痊愈305例,基本痊愈57例,好轉(zhuǎn)36例,無效17例。
此外,用石榴皮炒焦研粉,撒布耳內(nèi),對(duì)化膿性中耳炎有一定療效。
- 【藥用部位】
- 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 【來自何書】
- 《雷公炮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