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介紹
- 【別名】
- 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
- 【漢語拼音】
- longgu
- 【成份】
主要為碳酸鈣、磷酸鈣,尚含鐵、鉀、鈉、氯、硫酸根等。
- 【加工采集】
挖出后,除去泥土及雜質(zhì)。五花龍骨質(zhì)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
- 【藥材鑒別】
①五花龍骨
又名:青化龍骨、花龍骨。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全體淡黃白色,夾有藍(lán)灰色及紅棕色的花紋,深淺粗細(xì)不一。表面平滑,時(shí)有小裂隙。斷面多粗糙,質(zhì)硬而脆,易片片剝落而散碎。吸濕性強(qiáng),以舌舐之有吸力。無臭,無味。以質(zhì)脆,分層、有五色花紋、吸濕力強(qiáng)者為佳。
②龍骨
又名:白龍骨(《千金方》).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較光滑,有的具紋理與裂隙,或具棕色條紋和斑點(diǎn)。質(zhì)硬,斷面不平坦,色白,細(xì)膩如粉質(zhì)。吸濕力亦強(qiáng)。無臭,無味。以質(zhì)硬、色白、吸濕力強(qiáng)者為佳。但一般以五花龍骨為優(yōu)。
產(chǎn)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內(nèi)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廣西、青海等地。
- 【藥理作用】
- 促進(jìn)血凝,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興奮作用。
- 【炮制】
龍骨:刷凈泥土,打碎。煅龍骨:取刷凈的龍骨,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nèi)煅紅透,取出,放涼,碾碎。
《綱目》:"近世方法,但煅赤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廣記》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飛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藥須水飛過曬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時(shí),曬干用,否則著人腸胃,晚年作熱也。"
- 【功能主治】
鎮(zhèn)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①《本經(jīng)》:"主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jiān)結(jié),小兒熱氣驚癇。"
②《別錄》:"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nèi)疽,陰蝕,止汗,縮小便,尿血,養(yǎng)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龍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
③《藥性論》:"逐邪氣,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泄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fēng)下血,崩中帶下,鼻洪,吐血,止汗。"
⑤《珍珠囊》:"固大腸脫。"
⑥《綱目》:"益腎鎮(zhèn)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 【性味】
甘澀,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有小毒,"
④《本草正》:"甘,平,性澀。"
⑤《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味淡微辛,性平。"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 【宜忌】
有濕熱、實(shí)邪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②《藥性論》:"忌魚。"
- 【歸經(jīng)】
- 心;肝;腎;大腸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 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粘土礦物組成。1.磷灰石 六方晶系隱晶質(zhì),依古代生物骨骼產(chǎn)出。疏松集合體中或有呈晶形小棒狀的磷灰石,灰白色。略帶油脂狀,土狀光澤或瓷狀光澤。硬度大于指甲,小于小刀。2.方解石 參見“方解石”條。
生境分布:產(chǎn)于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 【藥用部位】
為古代哺乳動(dòng)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
- 【來自何書】
《本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