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介紹
- 【別名】
- 石流黃(《范子計然》),石留黃、硫黃(《吳普本草》),昆侖黃(陶弘景),黃牙(《丹房鑒源》),黃硇砂(《海藥本草》)。
- 【漢語拼音】
- liuhuang
- 【名稱英】
- Sulfur。
- 【成份】
- 純品主要含硫,并含碲與硒。商品中有雜質。
- 【加工采集】
- 將泥塊狀的硫黃及礦石,在坑內用素燒罐加熱熔化,取其上層之硫黃溶液,倒入模型內,冷卻后,取出。
- 【藥材鑒別】
- 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呈黃色,或帶淺綠色或淺棕黃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紋及細砂孔;有光澤,半透明。體輕,質脆易碎。斷面常呈粗針狀結晶形。有特異之臭氣,味淡。以色黃,光亮、松脆、無雜質者為佳。燃之易熔融,發(fā)藍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氣。不溶于水及鹽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于二硫化碳、煤袖及松節(jié)油中。
產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四川、廣東、臺灣等地。
此外,尚有天生碘和舶上硫黃二種商品:
①天生磺(《綱目拾遺》)
系含硫溫泉處升華凝結于巖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內,撈取浮于表面者。本品為淺黃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狀,閃爍發(fā)光,有臭氣。
②舶上硫黃(《博濟方》)
又名:舶硫(《遵生八箋》),白硫黃(《百草鏡》)。系將硫黃提煉而成。商品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全體鮮黃色,半透明,有玻璃樣光澤。體輕而脆,易碎,斷面不平坦。有臭氣,味淡。
- 【藥理作用】
- 硫黃本身不活潑,內服后變?yōu)榱蚧锘蛄蚧瘹洌碳の改c粘膜,使之興奮蠕動,導致下瀉。此過程需要有堿性環(huán)境、大腸桿菌、特別是脂肪分解酶的存在。腸內容中,脂肪性物質較多時,易產生大量硫化氫而致瀉。空氣中硫化氫濃度過高,可直接麻痹中樞神經細胞而導致死亡。硫化物局部應用,有溶解角質及脫毛(硫化鋇)作用。
- 【炮制】
- 生硫磺:去凈雜質,砸成小塊。制硫黃:取揀凈的硫黃塊,與豆腐同煮,至豆腐現黑綠色為度,取出,漂去豆腐,陰干。(每硫黃10斤,用豆腐20斤)
《綱目》:"凡用硫黃,入丸散用須以蘿卜剜空,入硫在內,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以紫背浮萍同煮過,消其火毒;以皂莢湯淘之,去其黑漿。一法:打碎以絹袋盛,用無灰酒煮三伏時用。又消石能化硫為水,以竹筒盛硫埋馬糞中一月,亦成水,名硫黃液。"
- 【功能主治】
- 壯陽,殺蟲。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癬,濕疹,癩瘡。
①《本經》:"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
②《別錄》:"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癬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匿瘡,止血,殺疥蟲。"
③《藥性論》:"除冷風,頑痹。生用治疥癬及療寒熱咳逆,煉服主虛損泄精。"
④《海藥本草》:"主遺精痔漏,老人風秘等。"
⑤《日華子本草》:"殺腹臟蟲。"
⑥《綱目》:"主虛寒久痢滑泄,霍亂,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陰毒傷寒,小兒慢驚。"
⑦《綱目拾遺》:"天生磺,治膈癥。""舶上硫黃,滅斑,殺蟲,治瘡通血,止瀉痢。"
- 【性味】
- 酸,熱,有毒。
①《本經》:"味酸,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黃帝、雷公:咸,有毒。醫(yī)和、扁鵲:無毒。"
③《別錄》;"大熱,有毒。"
④《藥性論》:"味甘,有大毒。"
- 【用法用量】
- 內服:研末,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調敷或磨汁涂。
- 【宜忌】
- 陰虛火旺及孕婦忌服。
①《藥對》:"曾青為之使。畏細辛、飛廉、樸硝、鐵、醋。"
②《本經逢原》:"久服傷陰,大腸受傷,多致便血;濕熱瘙痹,良非所宜。"
- 【貯藏】
- 置干燥處,防火。
- 【歸經】
- 腎;脾;肝;大腸經
- 【備注】
- (1)天生黃為天然升華硫磺。呈不規(guī)則砂狀結晶或顆粒狀,大小不等,黃綠色,微有玻璃樣光澤。質較硫磺純凈,其性味、功能、主治與硫磺相似。
- 【植物形態(tài)】
- 自然硫 又名:斜方硫。晶體結構屬斜方晶系。晶體為錐柱狀、板柱、板狀或針柱狀,集合體呈致密或疏松塊狀,或為泉華狀及隱晶的土狀塊體、皮殼、被膜等。黃、蜜黃或褐黃色;因合雜質可帶灰、黑或綠、紅色調。條痕白色至淡黃色。晶面金剛光澤,斷口松脂或油脂狀光澤。近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多組、不完全。致密塊體呈貝殼狀至不平坦狀斷口。硬度1-2。相對密度2.05-2.08。性脆、易碎;受熱易產生裂紋。有硫黃臭味。熱至270℃則燃著,火焰藍色,并放出刺鼻臭氣味。易溶于二硫化碳、松節(jié)油、煤油,但不溶于水及鹽酸和硫酸;遇強硝酸和王水則被氧化為硫酸。
生境分布:自然硫主要形成于火山噴氣作用,火山硫含少量砷、硒、鋅和鉈。沉積巖或風化帶中的自然硫含粘土、有機質、瀝青等機械混入物。資源分布:臺灣省的自然硫及山西、新疆、山東、江蘇、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的有藥用史,以上各省及甘肅、青海、內蒙古、陜西、河南、湖北、安徽、廣西、廣東、西藏等省區(qū)都有制品硫產銷。
- 【臨床應用】
-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硫黃1斤,綠豆(磨碎,布包)1斤,加水煮2~3小時,至硫黃成松泡狀時,取出綠豆,使硫黃干燥,研粉。每次1克,日服1~2次,20天為一療程。治療213例,臨床治愈40例(18.7%),顯效95例(44.6%)。部分病例做了肝、腎功能,及心電圖、血常規(guī)檢查,均未發(fā)現明顯的異常改變。
②治療蟯蟲
取硫黃粉內服,2~5歲每次0.3克,6~7歲0.5克,每天3次,進餐時服;同時每天洗滌肛門1次,并用硫黃粉撲于肛門及其周圍。治療57例,用藥2周后,51例連續(xù)3天做蟲卵和成蟲檢查,結果轉陰者26例,治愈率為60.98%。在治療期間無不良反應出現。
③治療紅皮病
采用硫黃發(fā)熱療法,治療原發(fā)性紅皮病,即威-勃氏紅皮病及續(xù)發(fā)性紅皮病(續(xù)發(fā)于尋常性干癬、脂溢性濕疹、毛發(fā)紅糠疹等)共7例,病期自40~150天不等,均治愈或好轉。治法:以2露硫黃油懸液行肌肉注射,開始用0.2毫升注射于臀部,以后視機體反應情況每次增加0.2毫升,最大可增至2毫升。10~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2周,視病情需要可注射3~5個療程。治療時間最短者28天,最長者80天。為了防止疼痛,宜先在臀部肌注1~2%普魯卡因溶液后再注射本藥。禁忌癥:㈠全身衰弱或營養(yǎng)不良;㈡活動性肺結核及糖尿病;㈢心臟病及高血壓;㈣肝腎功能障礙;㈤血液病;㈥孕婦及50歲以上的病人。硫黃發(fā)熱療法治療紅皮病所需的發(fā)熱次數和劑量應視個體的不同情況而定,劑量應以維持最高熱度為宜,不宜迅速增至最高量。此法較其它發(fā)熱療法熱度高,熱型規(guī)則,持續(xù)時間長。發(fā)熱潛伏期平均為6~8小時,其后體溫即直線上升,最高熱度可達39.5~41℃,平均高熱持續(xù)時間8~12小時。高熱前后可出現寒戰(zhàn)、頭痛、頭暈、口渴、不思飲食、四肢困倦及關節(jié)疼痛等副作用,須加強護理,調整飲食,充分飲水,亦可靜注50%葡萄糖液20~40毫升。
④治療陰囊、陰唇濕癢
采用硫黃煙熏療法。取硫黃1錢左右,放入磁杯內,用棉花搓成捻子,蘸油少許插入硫黃中,點燃捻子。直接煙熏陰阜部分(用被單圍住下身,以免煙氣外泄),每次1小時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4次即見效。治療5例,皆愈。熏后陰囊或兩腿內側起紫紅色瘢痕,不必用藥,幾天后即可消失。
- 【藥用部位】
- 為硫黃礦或含硫礦物冶煉而成。
- 【來自何書】
- 《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