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菔子介紹
- 【別名】
- 蘿卜子、蘿白子、菜頭子、蘆菔子
- 【漢語拼音】
- lai fu zi
- 【成份】
含揮發(fā)油和脂肪油,揮發(fā)油中含α-、β-已烯醛和β-、γ-已烯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erucic acid)、亞油酸、亞麻酸及芥酸甘油酯等;尚含萊菔素(raphanin)、萊菔甙。
- 【加工采集】
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 【藥材鑒別】
性狀鑒定:干燥種子呈橢圓形或近卵圓形而稍扁,長約3mm,寬2.5mm。表面紅棕色,一側有數(shù)條縱溝,一端有 種臍,呈褐色圓點狀突起。用放大鏡觀察,全體均有致密的網紋。質硬,破開后可見黃白色或黃色的種仁,有油性。無臭,味甘,微辛。以粗大、飽滿、油性大者為佳。
顯微鑒定:粉末:黃棕色。
1.種皮柵狀細胞淡黃色、橙黃色或黃棕色。斷面觀細胞1列,一般徑向10-37μm,切向7-12μm,外壁及側壁上端薄,側壁大部及內壁增厚,側壁中部尤厚;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壁厚2-4μm,胞間層極細。
2.種皮下皮細胞形大,斷面觀扁長圓形,外壁及側壁皺縮,細胞界限不清楚,其下與柵狀細胞相接。此外,有內胚乳細胞、子葉細胞;種皮表皮細胞民粘液化觀察不清。
- 【藥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萊菔子水提物對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等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水浸劑對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孢子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及星形奴卡氏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萊菔素1mg/ml濃度在體外對多種細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和大腸桿菌的MIC分別為40、125、125及200mcg/ml。
2.解毒作用:
萊菔素于體外與細菌外毒素混合后有明顯的解毒作用,稀釋為1:200時能中和5個致死量的破傷風毒素,1 :500可中和4個致死量的白喉毒素,稀釋至1:1600時尚能降低白喉毒素的皮膚壞死作用。
3.降壓作用:
萊菔子水提物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于麻醉兔、貓及犬,靜脈注射時均可引起動物血壓下降。研究萊菔子對于家兔急性缺氧性肺動脈高壓影響的結果表明,萊菔子注射液(1ml相當生藥1g)0.3-1.2ml/kg劑量靜脈注射,能明顯降低實驗性肺動脈高壓,又明顯降低體動脈壓。萊菔子降肺、體動脈壓強度與酚妥拉明基本相等。增大萊菔子劑量未能使其降肺、體動脈壓強度加大,只延長降壓時間,比酚妥拉明明顯延長。采用持續(xù)微量靜脈注射能抑制急性缺氧導致的肺動脈高壓,同時減少降低體動脈壓的副作用。
4.對心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4.1.對動脈壓和心率的影響:萊菔子注射劑(1ml相當生藥1g)按1.0ml/kg靜脈注射麻醉犬,可使體動脈收縮壓(SAP)、舒張壓(DAP)、體動脈平均壓(MAP)分別降低10.9、13.9、15.2mmHg,肺動脈收縮壓(SPAP)、肺動脈舒張壓(DAPA)、肺動脈平均壓(MPAP)分別降低4.6、4.3、3.9mmHg,與用藥前自身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心率在給藥前后無明顯變化。
4.2.對血管阻力的影響: 萊菔子注射液靜脈注射后,使體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明顯減低,SVR從4583.5±632.45 降至3976.7±339.86dyn.s/cm,PVR從530.5±6.821降至411.8±80.98dyn.s/cm,用藥前后自身比較P<0.05和P<0.01。
4.3.對心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6只犬在靜脈注射萊菔子注射液1.0mg/kg后,心輸出量(CO)、心臟指數(shù)(CI)、每搏輸出量(SV)、每搏指數(shù)(SI)均無明顯變化,用藥前后自身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的左心室搏動指數(shù)(LVSWI)和右心室搏動指數(shù)(RVSWI)明顯降低,LVSWI用藥前后分別為40.12±2.83和33.2±3.88;RVSWI為5.34±0.74和4.03±0.52(P<0.01,R<0.05)。
- 【炮制】
- 炒用。
- 【功能主治】
- 下氣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后重。
①《日華子本草》:"水研服,吐風痰:醋研消腫毒。"
②《日用本草》:"治黃疸及皮膚目黃如金色,小水熱赤。"
③《滇南本草》:"下氣寬中,消膨脹,降痰,定吼喘,攻腸胃積滯,治痞塊、單腹疼。"
④《綱目》:"下氣定喘,治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下痢后重,發(fā)瘡疹。"
⑤《醫(yī)林纂要》:"生用,吐風痰,寬胸膈,托瘡疹;熱用,下氣消痰,攻堅積,療后重。"
⑥《本草再新》:"化痰除風,散邪發(fā)汗。"
⑦《隨息居飲食譜》:"治痰嗽,齁喘,氣鼓,頭風,溺閉,及誤服補劑。"
- 【性味】
- 辛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辛。"
②《綱目》:"辛甘,平,無毒。"
③《玉楸藥解》:"辛,熱。"
④《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生用味微辛,性子;炒用性溫。"
入肺、胃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②《藥品化義》:"入脾、胃二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 【用法用量】
煎服,6-10g 生用吐風痰,炒用消食下氣化痰。
- 【宜忌】
- 本品辛散耗氣,故氣虛無食積、痰滯者慎用。不宜與人參同用。
- 【貯藏】
-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 【副作用】
- 萊菔素對小鼠和離體蛙心有輕微毒性 。水提物對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127.4(123.8-137.1)g/kg,動物多于給藥l小時內驚厥而死亡。大鼠每日 灌胃 100、200及400g/kg,持續(xù)3周,對血象、肝腎功能及主要臟器等均未見明顯影響。
- 【歸經】
- 歸經_胃經
- 【植物形態(tài)】
根肉質。莖高1m,多分枝,稍有白粉。基生葉大頭狀羽裂,側生裂片4~6對,向基部漸縮小,有粗糙毛;莖生葉長圓形至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缺刻,很少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淡紫紅色或白色,直徑15~20mm。長角果肉質,圓柱形,長15~30mm,在種子間收縮,熟時變成海綿狀橫隔,頂端漸尖成喙;種子圓形,稍扁,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 【臨床應用】
- 用于咳嗽痰喘、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后重等癥。用量4.5~9克。
- 【藥用部位】
- 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成熟種子。植物形態(tài)洋"萊菔"條。
- 【來自何書】
- 《本草衍義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