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介紹
- 【別名】
- 苦燈茶
- 【漢語拼音】
- kudingcha
- 【名稱英】
- Folium Ilecis Latifoliae。
- 【成份】
枸骨葉中含咖啡堿、皂甙、鞣質(zhì)、苦味質(zhì)。
大葉冬青葉中含熊果酸、β-香樹脂醇、蛇麻脂醇、蒲公英賽醇、熊果醇和β-谷甾醇;樹皮中含α-和β-香樹脂醇等;果實(shí)中含熊果酸和蹄紋天竺素-3-木糖葡萄糖甙。
- 【加工采集】
- 冬青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大葉冬青等的葉。
- 【藥材鑒別】
①枸骨葉;又名:角刺茶(《綱目拾遺》)。性狀詳"枸骨葉"條。也有用枸骨老樹的葉,葉片呈卵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形,上面光滑,革質(zhì)而厚。
產(chǎn)江蘇、浙江等地。
②大葉冬青葉,又名:苦燈茶((毒草求尿》)。呈卵狀長(zhǎng)橢圓形,革質(zhì),不皺縮,有的縱向微卷曲,上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味微苦。
產(chǎn)浙江、福建、廣西等地。
苦丁茶的品種較為復(fù)雜,除上述主要品種外,在江蘇、安徽地區(qū)有用茶葉加枸骨葉煎汁焙制而成者,外表綠褐色或黃綠色,與一般粗茶相似,用沸水泡開后,伸展的葉片為闊披針形及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浸液味苦,濃者不堪入口,與昔通茶葉不同。四川地區(qū)有用木犀科植物序梗女貞的葉;貴州地區(qū)則用日本毛女貞的葉作苦丁茶使用,參見"苦茶葉"條。
- 【藥理作用】
- 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色鏈球菌、卡他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 【炮制】
- 去除雜質(zhì),陰干,備用。
- 【功能主治】
散風(fēng)熱,清頭目,除煩渴。治頭痛,齒痛,目赤,聤耳,熱病煩渴,痢疾。
①《本經(jīng)逢原》:"止痢。"
②《醫(yī)林纂要》:"治天行狂熱。"
③《綱目拾遺》:"逐風(fēng)、活血,絕孕。"
④《本草再新》:"消食化痰,除煩止渴,利二便,去油膩。"
⑤《本草求原》:"清肺脾,止痢,清頭目。"
⑥《中國(guó)醫(yī)學(xué)大辭典》:"散肝風(fēng),清頭目,治耳鳴、耳聾、聤耳流膿,活血脈,涼子宮。"
⑦《四川中藥志》:"能清熱散風(fēng),除煩解渴。治頭痛、齒痛、耳鳴、目赤及食滯有痰。"
- 【性味】
①《醫(yī)林纂要》:"苦甘,大寒。"
②《綱目拾遺》:"味甘苦。"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劑。外用:煎水熏洗。
- 【宜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
- 【歸經(jīng)】
- 肝;肺;胃
- 【備注】
- 苦丁茶的品種較為復(fù)雜,除上述主要品種外,在江蘇、安徽地區(qū)有用茶葉加枸骨葉煎汁焙制而成者,外表綠褐色或黃綠色,與一般粗茶相似,用沸水泡開后,伸展的葉片為闊披針形及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浸液味苦,濃者不堪入口,與昔通茶葉不同。四川地區(qū)有用木犀科植物序梗女貞的葉;貴州地區(qū)則用日本毛女貞的葉作苦丁茶使用,參見"苦茶葉"條。
- 【植物形態(tài)】
①枸骨,詳"枸骨葉"條。
②大葉冬青,又名:波羅樹、大葉茶。
常綠喬木,高達(dá)15米,直徑約60厘米。樹皮赭黑色或灰黑色,粗糙有淺裂,枝條粗大,平滑,新條有角棱。葉革質(zhì)而厚,螺旋狀互生,長(zhǎng)橢圓形或卵狀長(zhǎng)橢圓形。先端銳尖,或稍圓,基部鈍,邊緣有疏齒,上面光澤,下面有主脈突起。聚傘花序,多數(shù)密集在前年度葉腋,雄花序1~3朵,雌花序則僅有1花;苞卵形,多數(shù);萼4裂,裂片卵形,有緣毛,黃綠色;花瓣4,橢圓形,基部愈合,其長(zhǎng)為萼之3倍;雄花有雄蕊4,較花瓣為長(zhǎng),花絲針形,藥卵形,中央有退化子房,兩性花中雄蕊與花瓣等長(zhǎng);子房球狀卵形。核果球形,成熟后紅色,有殘留花柱;分核4顆,有3棱。花期4月。果熟期11月。
分布華東及廣西等地。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9克,煎服。用治熱病煩渴、風(fēng)熱頭痛、牙痛、目赤、聤耳流膿、濕熱痢疾。
- 【藥用部位】
- 主要為冬青科植物枸骨和大葉冬青的葉。
- 【來自何書】
- 《本經(jīng)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