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花介紹
- 【別名】
- 夜合花(《本草衍義》),烏絨(《雷公炮制藥性解》)。
- 【漢語拼音】
- hehuamhua
- 【名稱英】
- Albiziae Flos。
- 【成份】
- 花中鑒定了25種芳香成分,主要芳香成分為反-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oxide),芳樟醇(linalool),異戊醇(isopentanol),a-羅勒烯(a-ocimene)和2,2,4-三甲基噁丁烷(2,2,4-trimethylixetane)等。此外,還含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 【加工采集】
- 6月花初開時采的花,商品稱合歡花,花未開時采的花蕾,商品稱合歡米,除去枝葉,曬干。
- 【藥材鑒別】
- ①合歡花:干燥花序呈團(tuán)塊狀,有如棉絮。小花長約0.8~1厘米,彎曲,淡黃褐色或綠黃色;花冠筒狀,先端5裂,外面有長柔毛;花萼細(xì)筒狀,綠黃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細(xì)長,伸出花冠外,交織紊亂,易斷。微香。
②合歡米:干燥花蕾,青綠色,不分瓣。
以上兩種藥材產(chǎn)浙江、安徽、江蘇、四川等地。
四川地區(qū)尚用同屬植物山合歡的花和花蕾。
- 【藥理作用】
- 抑制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合歡花煎劑灌服,能明顯減少小鼠的自發(fā)活動及被動活動,明顯協(xié)同巴比妥類藥物的中樞抑制作用,延長戊巴比妥鈉、苯巴比妥鈉所致小鼠麻醉時間,促使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異戊巴比妥鈉引起小鼠麻醉,一次給藥或連續(xù)給藥3d均有顯著效果。合歡花煎劑給家兔灌服未見腦電有明顯改變,也無抗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作用。
- 【功能主治】
- 舒郁,理氣,安神,活絡(luò)。治郁結(jié)胸悶,失眠,健忘,風(fēng)火眼疾,視物不清,咽痛,癰腫,跌打損傷疼痛。
①《本草便讀》:"能養(yǎng)血。"
②《分類草藥性》:"能清心明目。"
③《四川中藥志》:"能合心志,開胃理氣,消風(fēng)明目,解郁。治心虛失眠。"
④江西《中草藥學(xué)》:"解郁安神,和絡(luò)止痛。治肝郁胸悶,憂而不樂,健忘失眠。有時還用于跌打損傷,癰腫疼痛。"
⑤《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咽喉疼痛。"
- 【性味】
- 甘,平。
①《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無毒。"
②江西《中草藥學(xué)》:"甘,平。"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 【宜忌】
- 陰虛津傷者慎用。
- 【貯藏】
-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 【歸經(jīng)】
- 心;脾經(jīng)
- 【備注】
- 四川地區(qū)尚用同屬植物山合歡的花和花蕾。
- 【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株高16m,樹皮灰褐色,不裂或淺裂。小枝綠棕色,皮孔明顯。羽片4~12對,小葉10~30對,鐮刀形或長圓形,長6~12mm,寬1~4mm,先端銳尖,基部截形,中脈極明顯偏向葉片的上側(cè),全緣,有夜晚閉合現(xiàn)象,托葉線狀披針形,早落。頭狀花序多數(shù),生于新枝的頂端,成傘房狀排列。小花粉紅色,連同雄蕊長25~50mm。萼版5裂,鐘形,長約3mm。花冠長為萼管的2~3倍,淡黃色,漏斗狀,頂端5裂。雄蕊多數(shù),花絲多數(shù),花絲基部連合,花藥小,2室,子房上位,花柱絲狀,與花絲等長,粉紅色。莢果,扁平,帶狀,長8~10cm,寬1.2~2.5cm。種子8~14,扁平,橢圓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5~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夜眠不安、抑郁不舒、神經(jīng)衰弱、食欲不振、跌打損傷、視物不清等癥。
- 【藥用部位】
- 為豆科植物合歡的花或花蕾。植物形態(tài)詳"合歡皮"條。
- 【來自何書】
- 《本草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