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介紹
- 【別名】
- 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條根、雞齊根
- 【漢語拼音】
- ge gen
- 【名稱英】
- Radix Puerariae 、 Lobed Kudzuvine Root。
- 【成份】
野葛根含大豆甙元(daidzein),大豆甙(daidzin),葛根素(puerarin),4'-甲氧基葛根素(4’-methoxypuerarin),大豆甙元-4’,7-二葡萄糖甙(daidzein-4’,7-diglucoside),大豆甙元-7-(6-O-丙二酰基)-葡萄糖甙[daidzein-7-(6-O-malonyl)-lucoside],染料木素(genistei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大豆甙元-8-C-芹菜糖基(l→6)-葡萄糖甙[daidzein-8-C-apiosyl(1→6)-glucoside],染料木素-8-C-芹菜糖基(1→6)-葡萄糖甙[genistein-8-C-apiosyl(1→6)-glucoside],葛根素木糖甙 (puerarinxyloside,PG-2),3’-羥基葛根素(3’-hydroxypuerarin,PG-1),3’-甲氧基葛根素(3’-methoxypuerarin,PG-3),4’-O-葡萄糖基葛根素(4’-O-glucosyl puerarin,PG-6),葛根酚(puerarol),葛根甙(pueroside)A、B,刺芒柄花素-7-葡萄糖甙(formononetin-7-glucoside),羽扇烯酮(lupe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l-二十四烷酸甘油酯(glucerol-1-monotetracosanoate),尿囊素(allantoin),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thoxycoumarin),5-甲基海因(5-methylhydantoin)及以槐花二醇(sophoradiol),廣東相思子三醇(cantoniensistriol),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 ,葛根皂醇(kudzusapogenol)C、A和葛根皂醇B甲酯(kudzusapogenol B methylester)為甙元的三萜皂甙。葛藤亦含有大豆甙元,大豆甙,葛根素和β-谷甾醇。甘葛藤根含大豆甙,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大豆甙元及痕量大豆甙元-4,7'-二葡萄糖甙。
- 【加工采集】
春、秋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切片,曬干或烘干。廣東、福建等垃切片后,用鹽水、白礬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黃熏后曬干,色較白凈。
- 【藥材鑒別】
干燥塊根呈長圓柱形,藥材多縱切或斜切成板狀厚片,長短不等,約長20厘米左右,直徑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時可見殘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纖維性強(qiáng)。質(zhì)硬而重,富粉性,并含大量纖維,橫斷面可見由纖維所形成的同心性環(huán)層,縱切片可見纖維性與粉質(zhì)相間,形成縱紋。無臭,味甘。以塊肥大、質(zhì)堅實(shí)、色白、粉性足、纖維性少者為佳;質(zhì)松、色黃、無粉性、纖維性多者質(zhì)次。
全國大部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屬植物食用葛藤、峨嵋葛藤、甘葛藤、三裂葉野葛藤等的塊根,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葛根使用。
- 【藥理作用】
①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
葛根中提出的黃酮能增加腦及冠狀血管血流量。麻醉狗頸內(nèi)動脈注射葛根黃酮后,腦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相應(yīng)降低,作用維持2~20分鐘,如靜脈注射,則腦血流量增加較輕,也不能解除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收縮腦血管的作用,但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則能改善腦循環(huán),其作用溫和。葛根黃酮及葛根酒浸膏注射于狗的冠狀動脈及靜脈,均能使冠狀血管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給大鼠腹腔及皮下注射葛根酒浸膏和腹腔注射其水煎劑及葛根中提出的結(jié)晶,對垂體后葉素所引起的心臟缺血反應(yīng)均有保護(hù)作用,葛根水煎劑口服對高血壓狗無明顯的降壓作用。葛根(日本產(chǎn))煎劑中據(jù)報道有興奮和抑制心臟兩種成分。
②解痙作用
中國葛根(品種未注明)與日本市售葛根中均含天豆黃酮,對小鼠、豚鼠離體腸管具有罌粟堿樣解痙作用,但中國產(chǎn)葛根較日本產(chǎn)者解痙作?強(qiáng),可能與所含大且黃酮較多有關(guān),此解痙成分能對抗組織胺及乙酰膽堿的作用;從日本產(chǎn)葛根中分離出之其他異黃酮類衍化物則無明顯的擴(kuò)乙酰膽堿作用。此外尚分離出肘腸管有收縮作用的物質(zhì),日本產(chǎn)葛根中提出之MTF-101有毒蕈堿樣作用。
③降血糖作用
葛根(品種未注明)煎劑給家兔口服,開始2小時血糖上升,隨即下降,第3、4小時下降最低,對家兔腎上腺素性高血糖不僅無對抗作用,反而使之增高,但能促進(jìn)血糖提早恢復(fù)正常。葛根水提取物也能使家兔血糖初上升后下降,對饑鋨家兔升血糖作用更顯著,乙醚提取物對糖代謝則無明顯影響。
④解熱及雌激素樣作用
日本產(chǎn)葛根浸劑對人工發(fā)熱家兔有明顯解熱作用,維持4~5小時之久。葛根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宮的重量,有雌激素樣作用。此作用之有效成分為大豆黃酮。
- 【炮制】
- 切片或塊,生用。
- 【功能主治】
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溫。治傷寒、溫?zé)犷^痛項強(qiáng),煩熱消渴,泄瀉,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
①《本經(jīng)》:"主消渴,身太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②《別錄》:"療傷寒中風(fēng)頭痛,解肌,發(fā)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fēng)痛。""生根汁,療消渴,傷寒壯熱。"
③《本草經(jīng)集注》:"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④陶弘景:"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fā)熱。葛根為屑,療金瘡斷血,亦療瘧及瘡。"
⑤《藥性論》:"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煩渴。熬屑治金瘡,治時疾解熱。"
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嚙,并飲其汁良。"
⑦《本草拾遺》:"生者破血,合瘡,墮胎,解酒毒,身熱赤,酒黃,小便赤澀。"
⑧《日華子本草》:"治胸膈熱,心煩悶熱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敷蛇蟲嚙。"
⑨《開寶本草》:"小兒熱痞,以葛根浸搗汁飲之。"
⑩《醫(yī)學(xué)啟原》:"除脾胃虛熱而渴。"
⑾張元素:"發(fā)散表邪,發(fā)散小兒瘡疹難出。"
⑿《綱目》:"散郁火。"
- 【性味】
甘辛,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生根汁,大寒。"
③《綱目》:"甘辛,平,無毒。"
入脾、胃經(jīng)。
①張元素:"通行足陽明經(jīng)。"
②《本草新編》:"入胃,又入肺。"
③《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脾。"
④《要藥分劑》:"入胃、膀胱二經(jīng),兼入脾經(jīng)。"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 【宜忌】
①張元素:"不可多服,恐損胃氣。"
②《本草正》:"其性涼,易于動嘔,胃寒者所當(dāng)慎用。"
③《本草從新》:"夏日表虛汗多尤忌。"
- 【貯藏】
-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 【副作用】
- 小鼠口服醇浸劑干粉10g及20g/kg,連服3天,未見毒性反應(yīng),口服醇浸劑2g/kg/天連續(xù)2月,實(shí)質(zhì)性器官無病理改變。醇浸劑干粉靜脈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2.1±0.12kg/kg。葛根素150mg/kg 對胎鼠無致畸作用,葛根素注射液對雄性生殖細(xì)胞無致突作用。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脾經(jīng)
- 【備注】
- (1)葛根有發(fā)汗、退熱作用,與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熱癥;與麻黃、桂枝、芍藥同用治風(fēng)寒表癥而見項背強(qiáng)、無汗、惡風(fēng)者。葛根有透發(fā)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瀉功能,所以麻疹發(fā)熱口渴,或伴有腹瀉等癥,常與升麻等配合應(yīng)用。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對熱病口渴,或消渴等癥,可配麥冬、天花粉等同用。本品性能升發(fā)清陽,鼓舞脾胃陽氣上升,有制止泄瀉的作用,臨床常配合黨參、白朮等治療脾虛泄瀉;但又可配黃連、黃芩等,用于濕熱瀉痢等癥。
- 【植物形態(tài)】
葛(《詩經(jīng)》),又名:雞齊(《本經(jīng)》),絺绤草(《說文》),鹿藿、黃斤(《別錄》),黃葛藤(《天寶本草》),野扁葛。
多年生藤本,長達(dá)10米,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肥厚。葉互生;具長柄;3出復(fù)葉,頂端小葉的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有時有3波狀淺裂,長8~19厘米,寬6.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下面較密;側(cè)生小葉較小,偏橢圓形或偏菱狀橢圓形,有時有2~3波狀淺裂。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密被黃白色絨毛;花密生;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蝶形花藍(lán)紫色或紫色,長15~19厘米;花萼5齒裂,萼齒披針形;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瓣狹橢圓形,較旗瓣短,通常僅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兩體(9+1);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扁平,長6~9厘米,寬7~10毫米,密被黃褐色的長硬毛。種子卵圓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澤。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草叢中或路旁及較陰濕的地方。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藤莖(葛蔓)、葉(葛葉)、花(葛花)、種子(葛谷)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臨床應(yīng)用】
1、用于感冒、發(fā)熱、惡寒、無汗、項強(qiáng)等癥。
葛根有發(fā)汗、退熱作用,與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熱癥;與麻黃、桂枝、芍藥同用治風(fēng)寒表癥而見項背強(qiáng)、無汗、惡風(fēng)者。
2、用于麻疹透發(fā)不暢。
葛根有透發(fā)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瀉功能,所以麻疹發(fā)熱口渴,或伴有腹瀉等癥,常與升麻等配合應(yīng)用。
3、用于胃熱口渴等癥。
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對熱病口渴,或消渴等癥,可配麥冬、天花粉等同用。
4、用于脾虛泄瀉、濕熱瀉痢等癥。
本品性能升發(fā)清陽,鼓舞脾胃陽氣上升,有制止泄瀉的作用,臨床常配合黨參、白朮等治療脾虛泄瀉;但又可配黃連、黃芩等,用于濕熱瀉痢等癥。
- 【藥用部位】
- 為豆科植物葛的塊根。
- 【來自何書】
- 《本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