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介紹
- 【別名】
- 主田(《本經(jīng)》),重澤、苦澤、甘澤、陵藁,甘藁、鬼丑(《吳普本草》),陵津(《廣雅》),腫手花根(《藥材資料匯編》)。
- 【漢語拼音】
- gansui
- 【名稱英】
- Kansui Radix。
- 【成份】
- 根含三萜類,中有大戟酮、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表大戟二烯醇。尚含棕櫚酸、檸檬酸、草酸、鞣質(zhì)、樹脂、葡萄糖、蔗糖,淀粉、維生素B1(7O微克/克)。
- 【加工采集】
- 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黃熏后曬干。
- 【藥材鑒別】
- 干燥根呈連珠狀紡錘形、長橢圓形,長3~9厘米,直徑0.6~1.5厘米;亦有細長呈不規(guī)則的棒狀者,略彎曲或扭曲,長3~10厘米,直徑2~5毫米。表面白色或淺黃白色,常殘留少數(shù)淡黃色的須根或末去凈的赤褐色栓皮。質(zhì)輕,易折斷,斷面粉性,皮部白色,約占半徑的1/2,本部淺黃色。氣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飽滿,表面白色或黃白色,細膩,斷面粉性足,無纖維者為佳。根細長,黃棕色,粉性少,斷面纖維性強者為次。
主產(chǎn)陜西、山東、甘肅、河南等地。
- 【藥理作用】
1.瀉下作用:甘遂能刺激腸管,增加腸蠕動,產(chǎn)生瀉下作用。生甘遂乙醇浸膏對小鼠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毒性亦較大,經(jīng)醋炙后其瀉下作用和毒性均有減低,小鼠口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10-50g生藥/kg,約半數(shù)動物呈明顯的瀉下作用,生甘遂作用較強,毒性也較大,58只小鼠服藥后有11只死亡,炙甘遂則無死亡。服生甘遂或炙甘遂粉劑的混懸液6-9g/kg,亦有瀉下作用,但無死亡。提取乙醇浸膏后的殘渣或甘遂的煎劑則無瀉下作用,因此瀉下的有效成分存在于酒精浸膏內(nèi),可能是一種樹脂。
2.利尿作用:對人體有利尿作用。對大鼠無利尿作用。亦有報道健康人口服甘遂煎劑亦無明顯利尿。
3.引產(chǎn)作用:用甘遂乙醇浸出物給妊娠豚鼠進行引產(chǎn)實驗,發(fā)現(xiàn)無論是腹腔或是肌肉注射甘遂浸出物,均呈現(xiàn)出一定的抗生育作用。并認為甘遂引產(chǎn)效果與給藥劑量有密切關(guān)系,當劑量為10mg/kg時即可發(fā)生引產(chǎn)效果。
3.1.抗小白鼠早孕作用:選妊娠鼠隨機分成5組,每組9-10只,于妊娠第6天開始按每日每公廳20、15、10及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注4天,對照組給予同等量生理鹽水(加適量乙醇)。于第l0天剖檢子宮,按胚珠大小及色澤等判斷其是否為正常妊娠,并計算各組妊娠成功率。實驗結(jié)果表明,對照組妊娠成功率90%,實驗組雖稍低,但統(tǒng)計上無差別。
3.2.甘遂對小白鼠中期妊娠的中止作用:取妊娠第l0天小鼠于乙醚麻醉下剖檢子宮,選胚胎生長正常的小鼠,縫合腹腔后繼續(xù)飼養(yǎng)。于妊娠第l2天隨機分組,并開始給藥。藥物給藥次數(shù)及途徑皆同上一實驗。給藥期間,有小部分曾發(fā)生陰道流血。于妊娠第16天處死剖檢,觀察胚胎生長情況。實驗表明,給藥組胚胎大小不整齊,色多暗紅。部分胎兒死亡,色蒼白而形較小。其中部分胚胎已經(jīng)與宮內(nèi)膜脫離且液化。死組存活胎兒身長小于1.5cm,但對照組胎兒身長≥1.5cm,給藥組死胎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3.3.甘遂對家兔中期妊娠的影響:取雌性大白兔,體重3.1-4.0kg,與雄性兔交配后查陰道有精子者為妊娠第1天。于第l2天開始給藥。給藥組8只,甘遂提取液臨用時以生理鹽水500倍稀釋,按5mg/kg緩緩靜脈注射。對照組兩只,不給藥物。對照組2只及給藥組3只家兔皆于第一次給藥(2-6小時)后剖檢。另5只給藥次數(shù)及剖檢時間根據(jù)實驗按排進行。結(jié)果表明,甘遂提取液對家兔中期妊娠有明顯的中止作用。
3.4.甘遂對子宮收縮的影響:正常成熟雌性大、小白鼠,妊娠7-10天及11-15天大白鼠,妊娠6-9天及9-14天小白鼠;正常雌性成熟家兔,實驗前皮下注射雌二醇2ug/次/天,連續(xù)2天。動物處死后立即剖取子宮角,剪取一側(cè)子宮角中間一段(2cm)。按Magnus法描記子宮曲線,另一側(cè)置40℃臺氏液中保存。藥物每次于25ml臺氏液中加入甘遂提取液加入0.2ml,無水乙醇0.2ml作對照,腦垂體后葉注射液(10u/ml)1滴;前列腺素E2 15ug,實驗結(jié)果表明,甘遂對各類動物不同生理狀態(tài)(包括早孕,中期妊娠及正常者)的離體子宮的作用很不恒定,多數(shù)情況是抑制收縮或無影響;有時亦能加強收縮。但這些作用皆與乙醇引起者相似,而腦垂體后時則幾乎使全部子宮皆發(fā)生收縮。實驗還表明,甘遂可明顯減弱前列腺素E2的子宮收縮作用。
4.鎮(zhèn)痛作用:甘遂萜酯A、B對小鼠扭體法有鎮(zhèn)痛作用,并有毒性。
5.炮制對甘遂刺激性的影向:以醋炒、甘草制、豆腐制均可降低甘遂的刺激濃度分別為0.48、3.9、2.75、2.25μg/5μl。
6.其他作用:生甘遂小量能使離體蛙心收縮力增強,但不改變其頻率,大量則抑制。
- 【炮制】
1.甘遂:揀去雜質(zhì),用水漂凈,撈出,曬干。
2.醋甘遂:取凈甘遂,用醋拌勻,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3.煮甘遂:取凈甘遂與豆腐同放銅鍋內(nèi),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曬至八成干,切碎曬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4.煨甘遂:取凈甘遂置鍋內(nèi),加入麥麩同炒至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每甘遂100斤,用麥麩30-40斤)。
5.土制:先將細土炒熱,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脹發(fā)黃時,篩去黃土即得。
6.《雷公炮炙論》:采得(甘遂)后,去莖,于槐砧上細銼,用生甘草湯,小蕎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7.《本草匯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曬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 【功能主治】
- 瀉水飲,破積聚。通二便。治水腫脹滿,留飲,結(jié)胸,痢癇,噎膈,癥瘕積聚,二便不通。
①《本經(jīng)》:"主大腹疝瘕,腹?jié)M,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
②《別錄》:"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
③《藥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疾,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膚浮腫。"
④《綱目》:"瀉腎經(jīng)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
- 【性味】
- 苦甘,寒,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nóng)、桐君:苦,有毒。"
③《別錄》:"甘,大寒,有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腸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宜忌】
- 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服。
《本草經(jīng)集注》:"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 【貯藏】
-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 【副作用】
- 1.甘遂峻瀉,有毒。可引起嘔吐、腹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毒副反應。按10mg/kg劑量連續(xù)給小鼠靜脈注射一周后,尸檢發(fā)現(xiàn)心、肝、腎有一定中毒性的組織學改變。對注射甘遂浸出物后的家兔進行病理檢查,發(fā)現(xiàn)橫紋肌明顯腫脹,間質(zhì)明顯水腫。家兔耳靜脈注射0.6ml(含生藥30mg)和1ml(含生藥50mg),注射第2、3天,家兔活動、進食量較差,3天恢復,觀察1月均無死亡,動物心、肝、腎等未見病理學改變。2.甘遂對小鼠的LD50為346.1±28.4mg/Kg。3.甘遂萜酯A對小鼠的LD50為30mg/kg。
- 【歸經(jīng)】
- 脾;肺;腎;膀胱;大腸;小腸經(jīng)
- 【備注】
- (1)用于胸水腹水、面浮水腫等癥,常配合牽牛子、大戟、芫花等藥同用。用于痰迷癲癇,可配朱砂應用。用于因濕熱壅滯而結(jié)成的腫毒,但主要宜用于初起之時,并須配合清熱解毒藥內(nèi)服。
- 【植物形態(tài)】
- 甘遂,又名:貓兒眼。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25~40匣米,全草含乳汁。根細長而微彎曲,部分呈連珠狀或棒狀,亦有呈長橢圓形者,外皮棕褐色。莖直立,淡紫紅色。單葉互生,狹技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6~10毫米,先端鈍,基部闊楔形,全緣;無柄或具短柄。杯狀聚傘花序成聚傘狀排列,通常5~9枝簇生于莖端,基部輪生葉狀苞片多枚;有時從莖上部葉腋抽生1花枝,每枝頂端再生出1~2回聚傘式3分枝;苞葉對生;萼狀總苞先端4裂,腺體4枚:花單性,無花被;雄花多數(shù)和雌花1枚生于同一總苞中;雄花僅有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頭2裂。蒴果圓形。種子卵形,棕色。花期6~9月。
生于山溝荒地。分布陜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等地。
- 【臨床應用】
- 治療小便不通
甘遂1兩,研為細末,裝瓶備用。用時以甘遂末3錢,面粉適量,麝香少許(亦可用冰片代)。加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外敷中極穴處(臍下4寸),方圓約2寸,一般30分鐘即見小便通利,無效時可繼續(xù)使用或加熱敷。治療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通患者8例,外敷1次即排尿的5例,外敷2次排尿的2例,外敷2次再加熱敷而排尿的1例。
- 【藥用部位】
- 為大戟科檀物甘遂的根。
- 【來自何書】
- 《本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