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介紹
- 【別名】
- 黑順片
- 【漢語拼音】
- fu zi
- 【名稱英】
-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 【成份】
見"川烏頭"條。
- 【加工采集】
夏至至小暑間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凈泥土,稱為泥附子,按大小分別加工:
①鹽附子
選取較大的泥附子洗凈泥土,浸入鹽鹵和食鹽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曬晾,并逐漸延長曬晾的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xiàn)大量結(jié)晶鹽粒,并體質(zhì)變硬為止。
②黑順片
選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凈后浸入鹽鹵水液中數(shù)日,并與鹽鹵水同煮沸,撈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鹽鹵水液中,并加入黃糖及菜油制成的調(diào)色劑,使附片染成濃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嘗無麻辣感時,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曬干。
③白附片
選取較小的泥附子,洗凈后浸入鹽鹵水液中數(shù)日,并與鹽鹵水同煮至透心為度,撈出,剝?nèi)ネ馄ぃv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嘗無辣感時,取出蒸熟,曬至半干,以硫黃熏后,曬干。
- 【藥材鑒別】
①鹽附子,呈圓錐形,長約5~8厘米,直徑約3~4厘米。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滿,周圍生有瘤狀隆起的分支,習(xí)稱"釘角",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齊的筋脈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滿鹽霜。無臭,味咸而麻辣。以個大、堅實、表面起鹽霜者為佳。
②黑順片,又名:黑附子(《簡要濟(jì)眾方》)。呈不規(guī)則形的縱切片,上寬下窄,周邊略翹起,長2.5~4厘米,寬1.5~2.5厘米,厚約5毫米。外皮黑褐色,內(nèi)部暗黃色半透明狀,油潤而有光澤,并可見有縱走的筋脈。質(zhì)硬而脆,破碎面角質(zhì)狀。無臭,味淡。以片均勻,表面油潤光澤者為佳。
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狀與黑順片相同,唯全體均為黃白色半透明狀,片較薄,厚約3毫米。氣味同黑順片。以片勻、黃白色、油潤、半透明狀者為佳。
以上均主產(chǎn)于四川、陜西等地。
- 【藥理作用】
見"川烏頭"條。
1. 附子、川烏具強(qiáng)心作用, 對心動過緩性心律不齊有效, 強(qiáng)心成分為去甲烏藥堿, 去甲烏藥堿能顯著增加豬心室肌細(xì)胞動作電位振幅(APA)、動作電位時程(APD)、50%平臺長度的振幅(PLA)及平臺長度(PL);改善高鉀誘發(fā)的傳導(dǎo)阻滯, 表明去甲烏藥堿是慢通道激動劑.去甲烏藥堿并能加強(qiáng)低濃度與異丙腎上腺素對火雞紅細(xì)胞膜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激活作用.此成分對熱穩(wěn)定, 作用強(qiáng), 且不引起心臟障礙.熟附片煎劑對蛙、豚鼠、兔離體心臟有強(qiáng)心作用, 對在體心臟呈輕度的強(qiáng)心作用;其強(qiáng)心作用與鈣離子含量有密切關(guān)系. 2. 熟附片煎劑可使麻醉狗、貓血壓迅速而短暫的下降;對冠狀血管有擴(kuò)張作用. 3. 川烏與附子均具有抗炎、鎮(zhèn)痛與局麻作用, 其活性成分為烏頭堿類生物堿. 4. 川烏與附子具有很強(qiáng)的毒性.急性中毒時, 呼吸興奮、流涎、運動麻痹、末稍痙攣, 嘔吐樣開口運動, 通常稱為烏頭堿癥狀.
- 【炮制】
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凈,置鍋內(nèi)與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開后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為兩瓣,置鍋內(nèi)加水煮約2小時,取出,曬晾,反復(fù)悶潤數(shù)次,潤透后切片,曬干。(每鹽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炮附片:取鹽附子洗凈,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嘗稍有麻竦感為度,取出,用姜湯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鍋內(nèi)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
①《雷公炮炙論》:"凡修事(附子)
- 【功能主治】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fēng)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陽救逆:有較強(qiáng)之回陽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參,或干姜、甘草)。
(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jīng),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qiáng),故能治寒邪內(nèi)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luò)之痹痛。
①《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②《別錄》:"腳疼冷弱,腰脊風(fēng)寒,心腹冷痛,霍亂轉(zhuǎn)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qiáng)陰,又墮眙,為百藥長。"
③《本草拾遺》:"醋浸削如小指,納耳中,去聾。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內(nèi),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去臟腑沉寒;補助陽氣不足,溫?zé)崞⑽浮?quot;
⑤李杲:"除臟腑沉寒,三陰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jīng)閉;補虛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脈為病,脊強(qiáng)而厥。"
⑦《綱目》:"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fēng),痰厥氣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fēng)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fēng),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⑧《本草備要》:"補腎命火,逐風(fēng)寒濕。"
⑨《本草從新》:"治痘瘡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證。"
- 【性味】
辛甘,熱,有毒。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溫。"
③《別錄》:"甘,大熱,有大毒。"
④《本草正》:"腌者大咸,性大熱,有毒。"
入心、脾、腎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三焦、命門。"
②《本草經(jīng)疏》:"入手厥陰、命門、手少陽,兼入足少陰、太陰經(jīng),亦可入足太陽。"
③《本草經(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腎三經(jīng)。"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宜忌】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fēng)、甘草、黃芪、人參、烏韭、大豆。"
②《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綱目》:"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鹽,下達(dá)命門。"
④《本草匯言》:"若病陰虛內(nèi)熱或陽極似陰之證,誤用之,禍不旋踵。"
- 【貯藏】
鹽附子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黑順片及白附片置干燥處,防潮。
- 【副作用】
- 附子(未加工生品)小鼠口服LD50為5.49g/kg,靜脈注射為0.49g/kg。加工后附子小鼠口服LD50為16lg/kg,靜脈注射為2.8g/kg。熟附片煎劑小鼠口服和靜脈注射的LD50分別為17.42g/kg和3.516g/kg。附子水煎醇沉液1次腹腔注射的小鼠LD50為26.30g/kg。去甲烏藥堿小鼠靜脈注射LD50為58.9mg/kg,腹腔注射為300mg/kg,口服為3.35g/kg。雙酯型和單脂型三萜類生物堿的毒性見表5。烏頭堿的主要毒性是抑制呼吸及引起心律失常,對心臟的毒性作用是通過興奮中樞和對心臟的直接作用所引起。附子(未加工生品)小鼠口服LD50為5.49g/kg,靜脈注射為0.49g/kg。加工后附子小鼠口服的LD50為16lg/kg,靜脈注射為2.8g/kg。熟附片煎劑小鼠口服和靜脈注射的LD50分別為17.42g/kg和3.516g/kg。附子水煎醇沉液1次腹腔注射的小鼠LD50為26.30g/kg。去甲烏藥堿小鼠靜脈注射LD50為58.9mg/kg,腹腔注射為300mg/kg,口服為3.35g/kg。雙酯型和單脂型三萜類生物堿的毒性見表5。烏頭堿的主要毒性是抑制呼吸及引起心律失常,對心臟的毒性作用是通過興奮中樞和對心臟的直接作用所引起。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心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0.6--1.5m。塊根常2個并連,紡錘形或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側(cè)根甚肥大,徑達(dá)5厘米。莖直立或稍傾斜,圓柱形,表面青綠色,上部為短茸毛或散生少數(shù)貼伏柔毛,下部老莖多帶紫色,莖下部光滑無毛。葉互生,革質(zhì),五角形,長6--11厘米,寬9--15厘米,掌狀3全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急尖,近羽狀分裂,側(cè)裂片不等2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總狀花序狹長,密生反曲柔毛;萼片5,寬約2厘米,藍(lán)紫色,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側(cè)萼片長1.5--2厘米;花瓣2,無毛,有長爪,距長1--2.5毫米;雄蕊多數(shù);心皮3--5,離生。瞢菱果長約2厘米。花期9--10月份,果期10--11月份。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省東部,南至廣西省北部。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多栽培。
-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心力衰竭
用熟附子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附子2克),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3~4次。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三級心力衰竭13例,包括心原性休克1例,用藥后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心率減慢,呼吸困難、肝腫大、浮腫等亦相繼減輕。少數(shù)病例應(yīng)用后,有周身拘急、發(fā)熱的副作用,但可自行消失。
- 【藥用部位】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植物形態(tài)詳"川烏頭"條。
- 【來自何書】
《本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