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蓮介紹
- 【別名】
- 野半夏、犁頭尖、剪刀草、玉如意、野慈菇、副本一粒紅
- 【漢語拼音】
- du jiao lian
- 【成份】
- 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 glucoside)、皂甙(Saponin)、肌醇(Inositol)、蛋白質(zhì)(Protein)、黏液質(zhì)(Mucilage)、草酸鈣(Calcium oxalate)、蔗糖(Sucrose)、膽堿(Choline)、尿嘧啶(Uracil)、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琥珀酸(Succin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以及相應的甘油酯.
- 【加工采集】
- 5~10月采。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塊莖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5cm,直徑1-3cm,頂端殘留莖痕或芽痕。表面白色或淡黃色略平滑,有環(huán)紋及點狀很痕。質(zhì)堅硬,斷面白色粉質(zhì)。無臭味淡,麻辣刺舌。 以個大、質(zhì)堅實、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 塊莖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基本組動外側(cè)有大型粘液腔及粘液細胞,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長28-84μm;維管束散列,以外韌型為多見,偶有周木型。薄壁細含有眾多淀粉粒。 粉末特征:類白色。①淀粉粒單粗球形或類球形,直徑4- 2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十字狀、三叉狀或星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由2-12個分粒組成,有的1個較大分粒與2-4個小分粒復合。②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柬存在于類圓形或長圓形粘液細胞中,針晶束長約全116μm。③螺紋及環(huán)紋導管,直徑9-46μm。
- 【藥理作用】
- 用獨角蓮注射劑治療已感染人型結(jié)核桿菌(H37RV)的豚鼠,有一定治療作用。其療效僅差于鏈霉素,與對照組比較效果很顯著。隨用量加大而作用增強。經(jīng)小鼠、犬、豚鼠實驗表明毒性很低。
- 【功能主治】
- 治毒蛇咬傷、瘰疬、跌打損傷。
- 【性味】
- 味辛、甘,性溫,有毒。歸胃、肝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外用:搗敷。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胃經(jīng)
- 【備注】
- 本植物的塊莖(禹白附)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 【植物形態(tài)】
- 獨角蓮
多年生草本。塊莖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直徑2~4厘米,外被黑褐色小鱗片,塊莖上端有須根20~40條。葉根生,1~4片,戟狀箭形,大小不等,長9~45厘米,寬7~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箭形,全緣或略呈波狀,葉脈平行,側(cè)脈伸至邊緣時連成網(wǎng)狀;葉柄圓柱形,肉質(zhì),長15~45厘米。花梗長8~16厘米,肉質(zhì),綠色,常帶紫色細縱條斑點;肉穗花序,頂端延長成紫色棒狀附屬物,不超出佛焰苞;佛焰苞長約12~15厘米,紫色;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部,雌花序在下部,中間有無花地帶,相隔5~8毫米,上有肉質(zhì)條狀突起;無花被;雄花有雄蕊1~3枚,花藥無柄,藥隔略突出;雌花子房1室,柱頭無柄。漿果長約1厘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于山野陰濕處。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江西、福建等地。遼寧、吉林、湖北、江蘇等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塊莖(禹白附)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 【藥用部位】
- 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全草。
- 【來自何書】
- 《中國藥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