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皮介紹
- 【別名】
- 白瓜,白冬瓜,枕瓜。
- 【漢語拼音】
- dōng
- 【名稱英】
- 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
- 【成份】
- 含蠟類及樹脂類物質(zhì)。瓤含葫蘆巴堿、腺嘌呤等。
- 【加工采集】
- 食用冬瓜時,收集削下的外果皮,曬干。
- 【藥材鑒別】
- 干燥果皮,常向內(nèi)卷曲成筒狀或雙筒狀,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淡黃色、黃綠色至暗綠色,革質(zhì),被有白色粉霜,內(nèi)表面較粗糙,微有筋脈。質(zhì)脆,易折斷。氣無,味淡。以皮薄、條長,色灰綠、有粉霜,干燥、潔凈者為佳。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
- 【藥理作用】
- 非腎性水腫恢復(fù)期患者內(nèi)服冬瓜皮煎劑2兩,并飲水1000毫升,在服藥后2小時內(nèi)排出尿量較對照組顯著增加,2~4小時之間,則較對照組減少。
-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塊或?qū)捊z,曬干。
- 【功能主治】
- 利水消腫。治水腫,腹瀉,癰腫。
①《本草圖經(jīng)》:"功用與冬瓜等。"
②《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風(fēng)。"
③《綱目》:"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干為末涂之,又主折傷損痛。"
④《本草再新》:"走皮膚,去濕追風(fēng),補脾瀉火。"
⑤《重慶堂隨筆》:"解風(fēng)熱,消浮腫。"
⑥《分類草藥性》:"治水腫,痔瘡。"
⑦《江蘇植藥態(tài)》:"治腹瀉、足跗浮腫。"
⑧《山東中藥》:"利濕消暑。"
- 【性味】
- 甘,涼。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平,味甘淡。"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涼,無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 【宜忌】
- 《四川中藥志》:"因營養(yǎng)不良而致之虛腫慎用。"
- 【貯藏】
- 置干燥處。
- 【歸經(jīng)】
- 歸肺;脾;小腸經(jīng)
- 【備注】
- (1)常配合茯苓皮、澤瀉、豬苓等藥同用。
- 【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粗壯,密被黃棕色刺毛,卷須多分2~3又。單葉互生,掌狀淺裂至中裂,呈五角狀寬卵形至腎形,先端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鋸齒,兩面有粗硬毛。花單性,雌雄同株,單生于葉腋。花萼管狀,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邊緣有鋸齒;花冠鮮黃色,5裂,花瓣外展,雄蕊3枚,離生,藥室多回曲折;雌花柄短,子房下位,長圓筒形或長卵形,密被黃褐色長硬毛,柱頭3。瓠果大形,肉質(zhì),橢圓形或長方狀橢圓形,有時近圓形,果皮淡綠色,表面有毛及蠟質(zhì)粉霜,果肉肥厚,白色;果梗圓柱形,具縱槽,被粗硬毛。種子多數(shù),白色或黃白色。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0~ 30克,煎服;或外用。用治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暑熱口渴、小便短赤。冬瓜皮燒研,酒服1錢,治損傷腰痛(《生生編》)。
- 【藥用部位】
- 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外層果皮。植物形態(tài)詳"冬瓜"條。
- 【來自何書】
- 《開寶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