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子介紹
- 【別名】
- 地葵(《本經(jīng)》),地麥(《別錄》),益明(《藥性論》),落帚子(《日華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頭子(《萬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藥材》),鐵掃把子(《四川中藥志》)。
- 【漢語拼音】
- difuzi
- 【成份】
- 種子含三萜皂甙、油15%。綠色部分含生物堿。
- 【加工采集】
-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曬干,打下果實,除凈枝、葉等雜質(zhì)。
- 【藥材鑒別】
- 干燥果實呈扁圓形五角星狀,直徑1~3毫米,厚約1毫米。外面為宿存花被,膜質(zhì),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土灰綠色或淺棕色;有的具三角形小翅5枚,排列如五角星狀。頂面中央有柱頭殘痕,基部有圓點狀果柄痕,及10條左右放射狀的棱線。花被易剝離,內(nèi)有1粒小堅果,橫生,果皮半透明膜質(zhì),有點狀花紋,亦易剝離,種子褐棕色,扁平,形似芝麻,在擴大鏡下,可見表面有點狀花紋,中部稍凹,邊緣稍隆起,內(nèi)有馬蹄狀的胚,淡黃色,油質(zhì),胚乳白色。氣微,味微苦。以色灰綠。飽滿、無枝葉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地。此外,遼寧、青海、陜西、甘肅、四川、江蘇、安徽等地亦產(chǎn)。
地膚于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掃帚菜(東北);堿地膚(東北、陜西)的胞果,亦同等入藥。其藥材外形幾無區(qū)別。
華東以及湖南、湖北、貴州、山東等地,以同科植物藜的胞果,俗稱"灰菜子",作地膚子使用。藜的胞果呈鈍三角球形,稍壓扁,徑約1毫米;草綠色至暗綠色,花被緊抱果實,周圍無膜質(zhì)小翅,基部有短果柄,隆線5條。種子扁平圓球形,有光澤,上有放射狀排列的線狀花紋。氣味與地膚子相同。參見"藜"條。
- 【藥理作用】
- 水浸劑(1:3)在試管內(nèi)對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對大鼠無利尿作用。
- 【炮制】
- 生用。
- 【功能主治】
- 利小便,清濕熱。治小便不利,淋病,帶下,疝氣,風疹,瘡毒,疥癬,陰部濕癢。
①《本經(jīng)》:"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
②《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
③《藥性論》:"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癀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④《日華子本草》:"治客熱丹腫。"
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jīng)客熱,清利胎熱,濕熱帶下。"
⑥《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
⑦《本草備要》:"益精強陰,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
⑧《玉楸藥解》:"療頭目腫痛,狐疝陰頹,腰疼脅痛,血痢,惡瘡。"
- 【性味】
- 甘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5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 【宜忌】
- 《本草備要》:"惡螵蛸。"
- 【貯藏】
-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 【歸經(jīng)】
- 歸腎、膀胱經(jīng)。
- 【備注】
- 地膚于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掃帚菜(東北);堿地膚(東北、陜西)的胞果,亦同等入藥。其藥材外形幾無區(qū)別。 華東以及湖南、湖北、貴州、山東等地,以同科植物藜的胞果,俗稱"灰菜子",作地膚子使用。藜的胞果呈鈍三角球形,稍壓扁,徑約1毫米;草綠色至暗綠色,花被緊抱果實,周圍無膜質(zhì)小翅,基部有短果柄,隆線5條。種子扁平圓球形,有光澤,上有放射狀排列的線狀花紋。氣味與地膚子相同。參見"藜"條。
- 【植物形態(tài)】
- 地膚(《本經(jīng)》),又名:箭、王蔧(《爾雅》),王帚(《爾雅》郭璞注),掃帚(陶弘景),涎衣草(《唐本草》),鴨舌草、獨帚(《本草圖經(jīng)》),白地草(《綱目》),黃蒿(《本經(jīng)逢原》),地面草。
一年生草本,高約50~15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綠色,秋季常變?yōu)榧t色,幼枝有白柔毛。葉互生,無柄;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7厘米,寬1~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有短柔毛;幼葉邊緣有白色長柔毛,其后逐漸脫落。花1朵或數(shù)朵生于葉腋,成穗狀花序;花小,黃綠色;花被筒狀,先端5齒裂,裂片三角形,向內(nèi)彎曲,包裹子房,中肋突起似龍骨狀,裂片背部有一綠色突起物;雄蕊5,伸出于花被之外;子房上位,扁圓形,花柱極短,柱頭2。胞果扁圓形,基部有宿存花被,展開成5權(quán)橫生的翅。種子1枚,扁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栽培于庭園。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安徽、江蘇、甘肅等地。各地多有栽培。
本植物的嫩莖葉(地膚苗)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 【臨床應用】
- 用于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小便不利。煎湯內(nèi)服,干品用量9~ 15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 【藥用部位】
- 為藜科植物地膚的果實。
- 【來自何書】
- 《本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