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介紹
- 【別名】
- 虻,黃虻,苘,貝母,空草,貝父,藥實,苦花,苦菜,勤母
- 【漢語拼音】
- chuan bei mu
- 【名稱英】
- 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
- 【成份】
- 1.暗紫貝母 鱗莖含生物堿:松貝辛(songbeisine),松貝甲素(sonbeinine)。還含蔗糖(sucrose),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卷葉貝母 鱗莖含生物堿:川貝堿(fritimine),西貝素(sipeimine)。 3.棱砂貝母 鱗莖含生物堿:棱砂貝母堿(delavine),棱砂貝母酮堿(delavinone),川貝酮堿(chuanbeinone),棱砂貝母芬堿(delafrine),棱砂貝母芬酮堿(delafrinone),(22R,25S)-5-茄啶-烯-3β,5α,6β-三醇〔(22R,25S)-solanid-5-en-3β,5α,6β-triol〕,貝母辛堿(peimissine),西貝母堿(imperialine)即是西貝素,川貝堿,爐貝堿(fritiminine)。
- 【加工采集】
- 種子播種栽培的第3生長季,鱗莖繁殖栽培的次年,都可采挖。6-7月莖葉枯萎后,選晴天采挖,清除泥土,注意避免損傷,不能淘洗,及時將采回的鮮貝母攤放竹席上曬干,以1d能曬至半天,次日能曬干為好。干燥時不能堆漚,否則發(fā)黃變質(zhì)。如遇雨天,可以烘干,烘溫40-50度為宜。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暗紫貝母、卷葉貝母、甘肅貝母的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別習(xí)稱“松貝”和“青貝”,棱砂貝母習(xí)稱“爐貝” (1)松貝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xí)稱“杯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厚須根。質(zhì)根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2)青貝 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xì)圓柱形的殘莖。 (3)爐貝 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1)暗紫貝母 類白色。①淀粉粒極多。單粒三角狀卵形、燈泡形、廣卵形、貝殼形、不規(guī)則4-7邊形等,邊緣略凹凸不平,直徑4-60μm,長約56(-64)μm,臍點點狀、人字形、短縫狀,層紋細(xì)密;復(fù)粒少數(shù),2-3分粒組成;半復(fù)粒較多,臍點的單粒。②氣孔類圓形,直徑40-52μm,副衛(wèi)細(xì)胞5-7個。表皮細(xì)胞較大,略延長,垂周壁波狀彎曲;有少數(shù)草酸鈣細(xì)小方晶。 www.med126.com (2)卷葉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多呈圓三角狀卵形、類貝殼形或廣卵形,直徑5-56μm,長約至51μm,臍點偶見,細(xì)點狀或短縫狀,層紋細(xì)密;復(fù)粒稀少,2-4分粒組成;2臍點的單粒偶見。 (3)棱砂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呈廣卵形、梨形、盾形,有的邊緣凹凸不平,直徑5-54μm,長約至66(-76)μm,臍點人字形、線形、馬蹄形或三叉狀,層紋明顯,復(fù)粒2-5分粒組成;半復(fù)粒臍點2-5;2-5臍點單粒較多見。 (4)甘肅貝母 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圓三角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泡形、類方形等,直徑約至49μm,長約至56μm,少數(shù)邊緣微凹凸,臍點人字形、馬蹄形、大字形、星狀、三叉狀、點狀、裂縫狀,層紋不甚明顯;復(fù)粒偶見,2(-3)分粒組成;半復(fù)粒多見,臍點2-8;2-8臍點單粒少見。 商品規(guī)格 商品川貝 松貝分兩等,青貝分四等,爐貝分兩等。 松貝 一等: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鱗瓣2,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頂端閉口,基部底平。味甘微苦。每50g在240粒以外,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頂端閉口或開口,基部平底或近似平底。每50g在240粒以內(nèi)。間有黃貝、油貝、碎貝、破貝,余同一等。 青貝 一等:扁球形或類圓形,兩鱗片大小相似。頂端閉口或微開口,基部較平或圓形。表面白色。味淡微苦。每50g在19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0%。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第50g在13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5%。間有花油貝、花黃貝,不超過5%。無全黃貝、油貝、碎貝。余同一等。三等:每50g在100粒以外。對開瓣不超過30%,間有油貝、碎貝、黃貝不超5%。余同二等。四等:頂端閉口或開口較多。大小粒不分。兼有油貝、碎貝、黃貝、余同一等。
- 【藥理作用】
- 1.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
1.1鎮(zhèn)咳作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證明,ig貝母總生物堿及非生堿部分均有鎮(zhèn)咳作用。小鼠ig家種及野生川貝母流浸膏,則無明顯鎮(zhèn)咳作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表明,貝母生物堿亦無明顯鎮(zhèn)咳作用。Ig貝母一皂甙Ⅱ號,能使小鼠咳嗽潛伏期明顯延長。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發(fā)現(xiàn)組織培養(yǎng)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顯著的鎮(zhèn)咳作用,給藥后(3.0g/kgig)30分鐘作用較強,止咳率大于50%,在60分鐘時兩種川貝作用均己下降,但直至2小時藥物仍有顯著作用。選鎮(zhèn)咳作用較強的3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發(fā)現(xiàn)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一樣,止咳效果隨劑量加大而增強。
1.2祛痰作用:采用小鼠酚紅排泌法,以3.9g/kg(ig)劑量作時效曲線,分別在給藥后30、60、120分鐘立即ip0.25%酚紅((0.2ml/10g),按分光光度法測558nm處吸收度。結(jié)果表明,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祛痰作用,給藥60分鐘后為作用峰值,給藥2小時后作用下降。選時效峰值時間6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結(jié)果表明,兩種川貝的祛痰效果均隨劑量加大而增強。其它小鼠服用30g/kg川貝母煎劑,藥后60分鐘與藥前比較,痛閾降低。
2.抗?jié)冏饔?BR>2.1對大鼠結(jié)扎幽門性潰瘍的影響:大鼠斷食48h后麻醉、開腹,結(jié)扎胃幽門,縫合腹壁后sc平貝總生物堿(簡稱總堿)3、1.5mg/100g,對照組用等體積生理鹽水。給藥后9小時斷頭處死,收集胃液,同時測定胃液量,游離酸,總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并用肉眼觀察潰瘍形成情況。結(jié)果兩種劑量對胃蛋白酶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1.5mg/100g組的潰瘍指數(shù)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
2.2對應(yīng)激性潰瘍的影響:采用上述劑量,觀察對應(yīng)激性潰瘍大鼠的潰瘍指數(shù)。結(jié)果1.5mg/100g組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P<0.05。
2.3對消炎痛所致胃潰瘍的影響:大鼠按上述劑量ip給藥后各組均ip消炎痛40mg/kg,給藥后處死,取胃觀察潰瘍程度。結(jié)果3.0mg/100g的總堿對消炎痛所致的胃潰瘍有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
3.其它作用 川貝母堿靜脈注射對麻醉貓產(chǎn)生持久的血壓下降,伴以短時呼吸抑制,能增強豚鼠離體子宮收縮,抑制離體兔腸,并無擴大瞳孔的作用。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公斤,死前有痙攣,還引起家兔血糖升高。
西貝母堿對麻醉狗有降壓作用,主要由于外周血管擴張,對心電圖無明顯影響。對離體豚鼠回腸、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狗小腸均有明顯松弛作用,解痙作用類似罌粟堿。
貝母素丙(川貝母素,fritimine)4mg/kg靜脈注射,能吏麻醉貓產(chǎn)生持久性血壓下降,伴以短暫的呼吸抑制;7.5-16mg/kg靜脈注射,能使兔血糖升高;1:50000濃度能使離體豚鼠子宮收縮,1:100000濃度能抑制離體兔腸的運動;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kg。
平貝母浸膏對實驗動物具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作用。
- 【炮制】
- 揀去雜質(zhì),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剝?nèi)バ模瑫窀伞?br>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nèi)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后,拌糯米于磝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后去米取出。"
②《本草述鉤元》:"姜汁泡,去心。"
- 【功能主治】
- 潤肺散結(jié),止嗽化痰。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結(jié),肺痿,肺癰,癭瘤,廉疬,喉痹,乳癰。
①《本經(jīng)》:"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fēng)痙。"
②《別錄》:"療腹中結(jié)實,心下滿,洗洗惡風(fēng)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③《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chǎn)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④《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⑤《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郁結(jié)之氣。"
⑥《本草會纏):"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
⑦《本草正》:"降胸中因熱結(jié)腳及乳癰流痰結(jié)核。"
⑧《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托里護心,收斂解毒。"
- 【性味】
苦甘,涼。
①《本經(jīng)》:"味辛,平。"
②《別錄》:"苦,微寒,無毒。"
⑧《唐本草》:"味甘苦,不辛。"
入肺經(jīng)。①王好古:"肺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肺二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 【宜忌】
- 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
①《本草經(jīng)集莊》:"厚樸、白薇為之使。惡槐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②《本草經(jīng)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惡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我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 【貯藏】
-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 【副作用】
- 小鼠ig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混懸液,8.0g/kg為可能用的最大劑量,觀察1周,小鼠一切活動正常,均未出現(xiàn)死亡。平貝母總堿小鼠iv的LD50為84.2mg/kg,ip為148.4mg/kg。亞急性毒性:小鼠36只,均分為3組,給藥組(2,3組)分別sc總堿0.3、0.15mg/10g(分別相當(dāng)于LD50的1/5和1/10),對照組給同體積的生理鹽水,每日給藥1次,隔日稱1次體重,給藥3周后處死,檢查血象、肝功、腎功,每組取5只做心、肝、脾、肺、腎的病理切片。結(jié)果表明,總堿對小鼠的血象、肝功、腎功,以及各臟器均未見影響。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肺經(jīng)
- 【備注】
-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亦作川貝母使用: ①岷貝,為植物甘肅貝母的干燥鱗莖。 鱗莖圓錐形。葉生于下部的對生,披針形至線形,長5~9厘米,寬5~10毫米,先端鈍;上部的葉互生,對生,或3葉輪生,多成線形,先端不彎曲。花鐘形,下垂,花被片長3~4.5厘米,黃色,有淡紫小斑點,花絲具乳頭狀突起。 主產(chǎn)甘肅。 藥材性狀似青貝,但色澤較白。 ②平貝,為植物平貝母的干燥鱗莖。 鱗莖圓而扁平。下部葉輪生,上部葉對生或互生,線形,長9~12厘米,寬2~6毫米,先端漸尖,呈卷須狀。花單生葉腋,狹鐘形,下垂,花被片長2~3厘米,紫黃色,具多數(shù)黃色斑痕。 藥材圓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徑1~2厘米。表面類白色或微棕黃色,外層2鱗片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頂端常開裂。斷面顆粒性,粉質(zhì),堅實。氣微酸,味苦。 主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③生貝,為植物伊貝母(又名:西貝母)的干燥鱗莖。 伊貝母鱗莖卵圓形。葉互生或?qū)ι瑹o柄,下部葉廣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11厘米,寬22~30毫米,頂葉輪生,線形至披針形,先端不呈卷須狀。花單生或2~6朵成束狀,頂生,鐘形,長3~4.5厘米,寬2~2.5厘米,花被片黃色或白綠色,內(nèi)面有不明顯的暗色斑點。 藥材扁圓球形或類扁圓錐形,大小及形態(tài)極不整齊,高1~2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黃白色,有深黃色斑點,頂端尖或平,開裂或不開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層鱗片有的似浙貝母而較薄,內(nèi)表面棕黃色。質(zhì)輕而疏松,折斷面顆粒性,微帶灰質(zhì)。氣微弱,味微苦或帶咸。以堅實而有粉性、不帶咸味者為佳。 主產(chǎn)新疆。 ④北貝,為植物一輪貝母的干燥鱗莖。 一輪貝母鱗莖扁球形,直徑在1厘米以下。葉4~5片輪生于莖上部(僅1輪,偶有2輪),其余的葉對生或互生,葉片先端不卷曲。花單生,暗紫色,上有黃色斑點。產(chǎn)華北、東北。
- 【植物形態(tài)】
- ①卷葉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鱗莖圓錐形或近球形,直徑5~12毫米。莖直立,綠色或微帶褐紫色,具細(xì)小灰色斑點。葉片著生在莖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對生,上端3葉輪生,少為互生;葉片線形,長5~12厘米,寬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須狀。花單生于莖頂,少有2朵,下垂,鐘狀;花被6片,菱狀橢圓形,長2.5~3厘米,外輪3片較挾,先端鈍圓或梢尖,黃綠色,具紫色方塊紋及脈紋:雄蕊6,長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較粗,柱頭3歧而外反。蒴果六角矩形,長7~20毫米,徑達(dá)12毫米。種子薄而扁平,半圓形,黃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
生于高山草地或濕潤的灌木叢中。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肅、青海等地。
形態(tài)與卷葉貝母相似,惟本種鱗莖圓錐形,直徑6~8毫米。葉下部的常對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6.5匣米,寬3~5毫米,先端不卷曲。花被片長2~2.5厘米,外輪長橢圓形,內(nèi)輪矩狀倒卵形,外面濃紫色,內(nèi)面黃綠色并帶不規(guī)則的紫色斑點及脈紋;花絲密被短毛。
生高山陽光充足的草坡上。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處。
③棱砂貝母,又名:雪山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鱗莖圓錐形,徑1.5~2厘米,鱗葉6~10片。莖綠褐色.葉互生,少有對生,無柄,基部稍抱莖,綠褐色或紫褐色:葉片長卵圓形,長4厘米左右,寬5~20毫米,先端不卷曲,上方葉窄小,頂生葉披針形。花單生于莖頂;花被長卵形,長3~4厘米,黃綠色,并有深色的平行脈紋及紫褐色的標(biāo)點,基部中央具長6毫米,寬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絲無毛。蒴果長16毫米。種子橢圓形,具翅,大小約2~3毫米;花期5月。果期7月。
生于高寒地帶。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0克,煎湯服。用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結(jié)、肺癰、癭瘤、瘰疬、喉痹、乳癰。
- 【藥用部位】
- 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烏花貝母或棱砂貝母等的鱗莖。
- 【來自何書】
- 《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