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桃干介紹
- 【別名】
- 桃梟、鬼髑髏、桃奴、梟景、干桃、氣桃、陰桃子、桃干、癟桃干
- 【漢語(yǔ)拼音】
- bi tao gan
- 【加工采集】
- 4~6月采收。摘取未成熟的果實(shí),曬干。
- 【藥材鑒別】
- 干燥未成熟的果實(shí),矩圓形或卵圓形,長(zhǎng)1.8~3厘米,徑1.5~2厘米,厚0.9~1.5厘米,先端漸尖,烏喙?fàn)睿坎粚?duì)稱,有的留存少數(shù)棕紅色的果柄。表面黃綠色,具網(wǎng)狀皺縮的紋理,密被短柔毛;內(nèi)果皮腹縫線凸出,背縫線不明顯。質(zhì)堅(jiān)實(shí),不易折斷。氣微弱,味微酸澀。以干燥、實(shí)大、堅(jiān)硬、色黃綠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本品在江蘇地區(qū)稱核已硬化者為碧桃干;核未硬化者為碧桃奴。
- 【炮制】
- 刷凈果皮上絨毛,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修事鬼髑髏,以酒拌蒸,從巳至未,以銅刀切,焙,取肉用。"
- 【功能主治】
- 治盜汗,遺精,吐血,瘧疾,心腹痛;妊娠下血。
①《別錄》:"療中惡腹痛。"
②《日華子本草》:"治肺氣,腰痛,破血,治心痛,酒摩暖服之。"
③汪穎《食物本草》:"主吐血,燒存性,研末,米湯調(diào)服。"
④《綱目》:"治小兒虛汗,婦人妊娠下血,破伏梁結(jié)氣,止邪瘧,燒煙熏痔瘡,燒黑油調(diào)敷小兒頭上肥瘡軟癤。"
⑤《本經(jīng)逢原》:"療瘀血癥堅(jiān)。"
⑥《分類草藥性》:"治膀胱疝氣,遣精,婦女月經(jīng)閉塞。"
⑦《飲片新參》:"生津,止汗。治勞咳,養(yǎng)胃除煩。"
- 【性味】
- 酸苦,平。
①《本經(jīng)》:"微溫。"
②《別錄》:"味苦。"
③《綱目》:"苦,微溫,有小毒。"
④《飲片新參》:"甘酸,平。"
⑤《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淡苦,無毒。"
歸肺、肝經(jīng)
《本草匯言》:"入手足厥陰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燒煙熏。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肝經(jīng)
- 【備注】
- 本品在江蘇地區(qū)稱核已硬化者為碧桃干;核未硬化者為碧桃奴。
- 【植物形態(tài)】
- 1.桃 落葉小喬木,高達(dá)3-8m。小枝綠色或半邊紅褐色,無毛。葉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葉柄長(zhǎng)1-2cm,通常有1至數(shù)枚腺體;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邊緣具細(xì)鋸齒,兩面無毛。花通常單生,生于葉開放,直徑約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無毛。葉柄長(zhǎng)7-12mm,具腺點(diǎn)。花通常單生,直徑約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外被絨毛;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罕為白色;雄蕊多數(shù),子房1室。花柱細(xì)長(zhǎng),柱頭小,圓頭狀。核果近球形,直徑5-7cm,表面有短絨毛;果肉白色或黃色;離核或粘核。種子1枚,扁卵狀心形。花期3-4月,果期6-7月。
2.山桃 落葉小喬木,高5-9m。葉互生;托葉早落;葉柄長(zhǎng)1.5-3cm;葉片卵狀披針形,長(zhǎng)4-8cm,寬2-3.5cm,花單生,萼片5,花瓣5,闊倒卵形,粉紅色至白色。核果近圓形,黃綠色,表面被黃褐色柔毛。果肉離核;核小,堅(jiān)硬。種子1顆,棕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 【藥用部位】
- 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未成熟果實(shí)。植物形態(tài)詳"桃仁"條。
- 【來自何書】
- 《飲片新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