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介紹
- 【別名】
- 柏實、柏子、柏仁、側(cè)柏子
- 【漢語拼音】
- bai zi ren
- 【名稱英】
- Platycladi Semen。
- 【成份】
種子含脂肪油約14%,并含少量揮發(fā)油、皂甙。
- 【加工采集】
冬初種子成熟時收采,曬干。壓碎種皮,簸凈,陰干。
- 【藥材鑒別】
種仁呈長卵圓形至長橢圓形,亦有呈長圓錐形者,長3~7毫米,徑1.5~3毫米。新鮮品淡黃色或黃白色,久置則顏色變深而呈黃棕色,并有油滲出。外面常包有薄膜質(zhì)的內(nèi)種皮,頂端略尖,圓三棱形,并有深褐色的點,基部鈍圓,顏色較淺。斷面乳白色至黃白色,胚乳較多,子葉2枚或更多,均含豐富的油質(zhì)。氣微香,味淡而有油膩感。以粒飽滿、黃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無皮殼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山東、河南、河北。此外,陜西、湖北、甘肅、云南等地亦產(chǎn)。
- 【藥理作用】
柏子仁對前腦基底核破壞的小鼠被動回壁學(xué)習(xí)有改善作用。用電極熱損傷環(huán)小鼠兩側(cè)前腦基底核,每日灌胃給予柏子仁乙醇提取物250mg/kg及500mg/kg,連續(xù)15d。在避暗法和跳臺法試驗中,均證明其對損傷造成的記憶再現(xiàn)障礙及記憶消去促進有明顯的改善;對損傷致的獲得障礙亦有改善傾向;對損傷造成的運動低下無拮抗作用。
- 【炮制】
柏子仁: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留的外殼和種皮。柏子霜:取揀凈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研細。
《雷公炮炙論》:"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干,卻用黃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攪,若天久陰,即于鐺中著水,用瓶器盛柏子仁,著火緩緩煮成煎為度。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干為度。"
- 【功能主治】
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秘。
①《本經(jīng)》:"主驚悸,安五藏,益氣,除濕痹。"
②《別錄》:"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jié),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③《藥性論》:"能治腰腎中冷,膀胱中冷膿宿水,興陽道,去頭風(fēng),主小兒驚癇。"
④《日華子本草》:"治風(fēng),潤皮膚。"
⑤《綱目》:"養(yǎng)心氣,潤腎燥,益智寧神;燒瀝治疥癬。"
⑥《嶺南采藥錄》:"治跌打;以鹽漬之,煎服,能治咳嗽。"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咳止喘,收斂止血,潤肺健胃,利尿消炎。"
- 【性味】
甘,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辛甘。"
④《本草正》:"味甘平,性微涼。"
入心、肝、脾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腎三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厥陰、少陰,亦入手少陰經(jīng)。"
③《本草新編》:"入心、肝、腎、膀胱四經(jīng)。"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炒研取油涂。
- 【宜忌】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牡蠣、桂,瓜子為使。惡菊花、羊蹄、諸石及面。"
②《本草經(jīng)疏》:"柏子仁體性多油,腸滑作瀉者勿服,膈間多痰者勿服,陽道數(shù)舉、腎家有熱、暑濕什瀉,法咸忌之。"
③《得配本草》:"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泄,胃虛欲吐,四者禁用。"
-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防熱,防蛀。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心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可達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葉鱗形,交互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于小枝上下兩面之葉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兩側(cè)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cè),呈龍骨狀。葉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單生于短枝頂端;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mm。球果當(dāng)年成熟,卵圓形,長1.5-2cm,熟前肉質(zhì),藍綠色,被白粉;熟后木質(zhì),張開,紅褐色;種鱗4對,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種子1-2顆。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形,長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無翅或有棱脊,種臍大而明顯。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9克。用治虛煩失眠、心悸怔忡、陰虛盜汗、腸燥便秘。
- 【藥用部位】
為柏科植物側(cè)柏的種仁。植物形態(tài)詳"側(cè)柏葉"條。
- 【來自何書】
《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