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介紹
- 【別名】
- 葚,桑實,烏椹,文武實,黑椹,桑棗,桑葚子,桑果,桑粒,桑藨
- 【漢語拼音】
- sāng shèn
- 【名稱英】
- mori fructus。
- 【成份】
含糖、糅酸、蘋果酸及維生素B1、B2,C和胡蘿卜素。桑椹油的脂肪酸主要由亞油酸和量的硬脂酸、油酸等組成。
- 【加工采集】
4~6月當(dāng)桑椹呈紅紫色時采收,曬干或略蒸后曬干。
- 【藥材鑒別】
干燥果穗呈長圓形,長1~2厘米,直徑6~10毫米。基部具柄,長1~1.5厘米。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個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圓形,稍扁,長2~5毫米,外具膜質(zhì)苞片4枚。胚乳白色。質(zhì)油潤,富有糖性。氣微,味微酸而甜。以個大、肉厚、紫紅色、糖性大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主產(chǎn)江蘇、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 【炮制】
用水洗凈,揀去雜質(zhì),摘除長柄,曬干。
- 【功能主治】
補(bǔ)肝,益腎,熄風(fēng),滋液。治肝腎陰虧,消渴,便秘,目暗,耳鳴,瘰疬,關(guān)節(jié)不利。
①《唐本草》:"單食,主消渴。"
②《本草拾遺》:"利五臟關(guān)節(jié),通血氣,搗末,蜜和為丸。"
③《本草衍義》:"治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
④《滇南本草》:"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發(fā)明目。"
⑤《綱目》:"搗汁飲,解酒中毒,釀酒服,利水氣,消腫。"
⑥《玉楸藥解》:"治癃淋,瘰疬,禿瘡。"
⑦《本草求真》:"除熱,養(yǎng)陰,止瀉。"
⑧《隨息居飲食譜》:"滋肝腎,充血液,祛風(fēng)濕,健步履,息虛風(fēng),清虛火。"
⑨《現(xiàn)代實用中藥》:"清涼止咳。"
⑩《中藥形性經(jīng)驗鑒別法》:"安胎。"
- 【性味】
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微涼。"
③《滇南本草》:"甘酸。"
入肝、腎經(jīng)。
①《本草從新》:"入腎。"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陰、少陰經(jīng)。"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 【宜忌】
《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 【貯藏】
-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肝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干燥果穗呈長圓形,長1~2厘米,直徑6~10毫米。基部具柄,長1~1.5厘米。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個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圓形,稍扁,長2~5毫米,外具膜質(zhì)苞片4枚。胚乳白色。質(zhì)油潤,富有糖性。氣微,味微酸而甜。以個大、肉厚、紫紅色、糖性大者為佳。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15克,水煎服。用治眩暈耳鳴、心悸失眠須發(fā)早白、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血虛便秘。
- 【藥用部位】
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植物形態(tài)詳"桑葉"條。
- 【來自何書】
《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