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介紹
- 【別名】
- 牡桂(《本經(jīng)》),紫桂(《藥性論》),大桂(《唐本草》),辣桂(《仁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
- 【漢語拼音】
- rougui
- 【名稱英】
- Cinnamomi Cortex。
- 【成份】
皮含揮發(fā)油(稱桂皮油)1~2%,主要成分為桂皮醛75~90%,并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質(zhì)等。
- 【加工采集】
一般于8~10月間,選擇桂樹,按一定闊度剝?nèi)淦ぃ庸こ刹煌囊?guī)格,主要有下列幾種:
①官桂:剝?nèi)≡耘?~6年的幼樹干皮和粗枝皮,曬1~2天后,卷成圓筒狀,陰干。
②企邊桂:剝?nèi)∈嗄晟母善ぃ瑑啥讼鼾R,夾在木制的凸凹板內(nèi),曬干。
③板桂:剝?nèi)±夏旯饦涞母善ぃ陔x地30厘米處作環(huán)狀割口,將皮剝離,夾在桂夾內(nèi)曬至九成干時取出,縱橫堆疊,加壓,約1個月后即完全干燥。
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過程中檢下的邊條,除去栓皮者。各種肉桂商品均宜貯藏于干燥陰涼處,
- 【藥材鑒別】
- 企邊桂(廣西地區(qū)):呈長凹槽形,左右兩側(cè)向內(nèi)卷邊,卷邊呈圓筒形或版圓筒形。凹槽中心略凸、從外皮看則略下陷。長約30~45厘米,全寬約10~13厘米(不計算卷邊寬4.5~6厘米),厚約3~5毫米。外表皮灰棕色或棕褐色。兩端各有5毫米,削去栓皮的部分呈棕色。全體有不規(guī)則的橫長皮孔和多數(shù)微突起的小瘤點,偶有略突起的橫皺紋及灰綠色花斑(苔蘚類植物著生后的痕跡,俗稱彩皮)。內(nèi)表面黃棕色或棕色、光潔。用指甲刻劃時可顯深棕色油紋。氣濃烈香甜,味甜辛。
- 【藥理作用】
①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對小鼠柯明顯的鎮(zhèn)靜作用,表現(xiàn)為自發(fā)活動減少。對抗甲基苯丙胺所產(chǎn)生的過多活動、轉(zhuǎn)棒試驗產(chǎn)生的運動失調(diào)以及延長環(huán)己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等。應用小鼠壓尾刺激或腹腔注射醋酸觀察扭體運動的方法證明它有鎮(zhèn)痛作用。對小鼠正常體溫以及用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發(fā)熱均有降溫作用。對溫刺引起發(fā)熱的家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鈉都有解熱作用。可延遲士的寧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時間,可減少菸堿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fā)生率。對戊四唑引起者則無效。
②降壓作用
附子、肉桂復方對腎上腺皮質(zhì)性高血壓大鼠(灼傷一側(cè)腎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壓作用;對腎性高血壓大鼠(8字形結(jié)扎腎臟所形成之模型),則無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附子、肉桂促進機能降低了的腎上腺活動,使之趨向正常所致。
③預防血吸蟲病的作用
小鼠每天口服浸劑(未注明品種)0.2毫升/10克體重(10.8克/180毫升),共服15天,服藥之第3天感染血吸蟲,并無預防作用,如與雄黃、檳榔及阿魏同用則有一定效果。
④其他作用
桂皮油有強大殺菌作用,對革蘭氏染色剛性菌的效果比陰性者好,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藥物,但外敷可治療胃痛、胃腸脹氣絞痛等。內(nèi)服可作健胃和驅(qū)風劑。也有明顯的殺真菌作?,曾應用含1.5%桂皮油及0.5%麝香草酚的混合物治療頭癬。桂皮醛及肉桂酸鈉可引起蛙足蹼膜血管擴張及家兔白細胞增加。
- 【炮制】
揀凈雜質(zhì),刮去粗皮,用時打碎;或刮去粗皮,用溫開水浸潤片刻,切片,晾干。
- 【功能主治】
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jīng)閉癥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
①《本經(jīng)》:"主上氣咳逆,結(jié)氣喉痹吐吸,利關(guān)節(jié),補中益氣。"
②《別錄》:"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zhuǎn)筋,頭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jié),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③《藥性論》:"主治:幾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jié)氣、癰痹,止腹內(nèi)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殺草木毒。"
④《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guān)節(jié),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風痹骨節(jié)攣縮,續(xù)筋骨,生肌肉。"
⑤《珍珠囊》:"去衛(wèi)中風邪,秋冬下部腹痛。"
⑥《醫(yī)學啟源》:"補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虛自汗。《主治秘要》:滲泄,止渴。"
⑦《用藥心法》:"敵寒邪,治奔豚。"
⑧王好古:"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
⑨《綱目》:"治寒痹,風瘖,陰盛失血,瀉痢,驚痢。""治陽虛失血,內(nèi)托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
- 【性味】
辛甘,熱,
①《本經(jīng)》:"昧辛,溫。"
②《別錄》:"味甘辛,太熱,有小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無毒。"
④《醫(y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或浸酒涂擦。
- 【宜忌】
陰虛火旺忌服,孕婦慎服。
①《別錄》:"得人參、甘草、麥門冬、大黃、黃芩,調(diào)中益氣;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黃,療吐逆。"
②《藥對》:"忌石脂。"
③《本草經(jīng)疏》:"血崩血淋尿血,陰虛吐血咯血,鼻衄齒衄,汗血,小便因熱不利,大便因熱燥結(jié),肺熱咳嗽,產(chǎn)后去血過多,及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小產(chǎn)后血虛寒熱,陰虛五心煩熱,似中風口眼歪斜,失音不語,語言蹇澀,手足偏枯,中暑昏暈,中熱腹痛,婦人陰虛少腹痛,一切溫病熱病頭痛口渴,陽癥發(fā)斑發(fā)狂,小兒痧癥腹痛作瀉,痘瘡血熱干枯黑陷,婦人血熱
-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密閉。
- 【副作用】
- 1.小量桂皮醛引起小鼠運動抑制,眼瞼下垂,大量則引起強烈痙攣,運動失調(diào),耳血管擴張,呼吸促迫,翻正反射消失,死亡。外觀表現(xiàn)鎮(zhèn)靜,但對聲音及觸覺刺激反應仍敏感。對小鼠半數(shù)致死量(mg/kg),靜脈注射為132、腹腔注射為610、口服為2225。桂皮油6-18g可致狗死亡,死后見胃腸道粘膜發(fā)炎與腐蝕現(xiàn)象。2.毒性:肉桂醛對小鼠的LD50,靜脈注射為132mg/kg,腹腔注射為610mg/kg,灌胃為2225mg/kg。肉桂煎劑小鼠iv的LD50為18.48±1.80g(生藥)/kg。桂皮醛對小鼠iv、ip、ig的LD50分別為132、610、2,225mg/kg,小劑量的桂皮醛使動物運動抑制;大量則引起強烈痙攣,運動失調(diào),呼吸急迫,最終麻痹而死。桂枝浸液小鼠ipLD50624.7mg/kg(白晝給藥),子夜給藥組的LD50為773.6mg/kg。
- 【歸經(jīng)】
- 腎;脾;心;肝經(jīng)
- 【備注】
- 《本經(jīng)》有牡桂、菌桂,《名醫(yī)別錄》又另立"桂"條。《本草綱目》認為桂即牡桂,并將兩者合為一條。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見牡桂、肉桂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稱其"正圓如竹",《圖經(jīng)》稱:"樹皮青黃,薄卷若簡,亦名筒桂"。據(jù)此,菌桂當即今之官桂。
- 【植物形態(tài)】
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經(jīng)》),梫、木桂(《爾雅》),桂桐(《爾雅》郭璞注),糠桂。
常綠喬木,高12~17米。樹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葉互生,革質(zhì);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7厘米,寬3.5~6厘米,先端尖,基部鈍,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被細柔毛;具離基3出脈,于下面明顯隆起,細脈橫向平行;葉柄粗壯,長1~2厘米。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10~19厘米,被短柔毛;花小,直徑約3厘米;花梗長約5毫米;花被管長約2毫米,裂片6,黃綠色,橢圓形,長約3毫米,內(nèi)外密生短柔毛;發(fā)育雄蕊9,3輪,花藥矩圓形,4室,瓣裂,外面2輪花絲上無腺體,花藥內(nèi)向,第3輪雄蕊外向,花絲基部有2腺體,最內(nèi)尚有1輪退化雄蕊,花藥心臟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橢圓形,1室,胚珠1,花柱細,與子房幾等長,柱頭略呈盤狀。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長約12~13毫米,外有宿存花被。種子長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嫩枝(桂枝)、幼嫩果實(桂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臨床應用】
治療支氣管哮喘
取肉桂粉1克,加入無水酒精10毫升,靜置10小時后取上清液0.15~0.3毫升加2%普魯卡因至2毫升混勻,注入兩側(cè)肺俞穴,每穴1毫升。治療21例,除1例無效、1例癥狀減輕外,其余均收到控制哮喘發(fā)作的效果。其中有1例只注射2次,哮喘即未發(fā)作。1月后隨訪5例,均未再發(fā)。對合并氣管炎而咳嗽咯痰者曾給予一些祛痰劑,如桔梗、川貝、紫菀、百部、白前根等。治程中未見嚴重反應,一般注射后只感到肺俞處及胸廓有熏熱感或喉部發(fā)干,偶訴呼吸有肉桂味,或有輕微酸痛向背部放射,個別注射局部有雀蛋大小微隆起的結(jié)塊,有輕微壓痛,一般經(jīng)1周左右即消失。為慎重起見,凡哮喘合并進展期肺結(jié)核,或心臟機能代償不全及高度衰弱者,均忌用。
- 【藥用部位】
- 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 【來自何書】
- 《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