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介紹
- 【別名】
- 卵菱、雞癕、雞頭實、雁喙實、雞頭、雁頭、烏頭、蔿子、鴻頭、水流黃、水雞頭、肇實、刺蓮藕、刀芡實、雞頭果、蘇黃、黃實、雞咀蓮、雞頭苞、刺蓮蓬實
- 【漢語拼音】
- qian shi
- 【名稱英】
- Euryales Semen。
- 【成份】
種子含多量淀粉。每100克中含蛋白質(zhì)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2克,粗纖維0.4克,灰分0.5克,鈣9毫克,磷110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黃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胡蘿卜素微量。
- 【加工采集】
9~10月種子成熟時,割取果實,擊碎果皮,取出種子,除去硬殼曬干。
-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
種仁類圓球形,直徑5-8mm,有的破碎成塊。完整者表面有紅棕色或暗紫色的內(nèi)種皮,可見不規(guī)則的脈狀網(wǎng)紋,一端約1/3為黃白色。胚小.位于淡黃色一端的圓形凹窩內(nèi)。質(zhì)地較硬,斷面白色,粉性。氣無,味談。以飽滿、斷面白色、粉性足、無碎末者為佳。
顯微鑒別 :
粉末特征:類白色。
①淀粉粒主為復(fù)粒,類圓形、長圓形或國多角形,由數(shù)十至數(shù)百粒分粒組成,直徑12-29μm。分粒極細(xì)小,直徑1-3(-5)μm。
②外胚乳細(xì)胞多破碎,完整者長方形、長條形、長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細(xì)胞中充滿淀粉粒。另可見內(nèi)種皮細(xì)胞、色素層細(xì)胞和導(dǎo)管。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40min,濾過。濾液濃縮至10n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乙醇溶解,制成lmg/ml的對照液。吸取供試液、對照液適量,點于同-硅膠G板上.用石油酸-乙醚-乙醇(10:10:1)為展開劑。以25%的磷鉬酸乙醇溶液顯色,115℃加熱5min,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同一顏色斑點。
- 【炮制】
- 生用或麩炒用。
- 【功能主治】
固腎澀精,補脾止泄。治遺精,淋濁,帶下,小便不禁,大便泄瀉。
(1)健脾止瀉:用于脾虛泄瀉,常配山藥、白術(shù)。
(2)澀精止帶:用于遺精、白帶過多、尿頻或尿失禁,常配金櫻子、蓮子。
①《本經(jīng)》:"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②《日華子本草》:"開胃助氣。"
③《綱目》:"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
④《本草從新》:補脾固腎,助氣澀精。治夢遺滑精,解暑熱酒毒,療帶濁泄瀉,小便不禁。"
- 【性味】
甘澀,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平,澀,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甘,性干溫、鮮涼。"
入脾、腎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腎、脾、胃四經(jīng)。"
②《藥品化義》:"入脾、胃、肝三經(jīng)。"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 【宜忌】
《隨息居飲食看》:"凡外感前后,瘧痢疳痔,氣郁痞脹,溺赤便秘,食不運化及新產(chǎn)后皆忌之。"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脾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芡(《周禮》),又名:藙(《方言》),芰(崔豹《古今注》)。
一年生水生草本,具白色須根及不明顯的莖。初生葉沉水,箭形;后生葉浮于水面,葉柄長,圓柱形中空,表面生多數(shù)刺,葉片橢圓狀腎形或圓狀盾形,直徑65~130厘米,表面深綠色,有蠟被,具多數(shù)隆起,葉脈分歧點有尖刺,背面深紫色,葉脈凸起,有絨毛。花單生;花梗粗長,多刺,伸出水面;萼片4,直立,披針形,肉質(zhì),外面綠色,有刺,內(nèi)面帶紫色;花瓣多數(shù),分3輪排列,帶紫色;雄蕊多數(shù);子房半下位,8室,無花柱,柱頭紅色。漿果球形,海綿質(zhì),污紫紅色,外被皮刺,上有宿存萼片。種子球形,黑色,堅硬,具假種皮。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池沼湖泊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臺灣、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廣東、云南及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芡實根)、花莖(芡實莖)、葉(芡實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臨床應(yīng)用】
1. 治療慢性前列腺炎 芡實、熟地、金櫻子各15g, 覆盆子、仙靈脾、鎖陽各12g, 五味子、山萸肉、刺猬皮各10g, 制首烏30g, 隨證加減,水煎服, 治療腎陽損傷型慢性前列腺炎,效果良好. 2. 治療遺精 鎖陽、芡實、沙苑蒺藜、蓮須、金櫻子各31g, 煅龍骨、煅牡蠣各21g, 知母、黃柏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青少年遺精120例, 結(jié)果: 6~10劑而止者57例,11~15劑而止者43例, 16~20劑而止者8例,無效12例. 3. 治療帶下癥 a. 白果、芡實、薏仁、山藥各30g, 土茯苓20g, 地骨皮、車前子各12g, 黃柏9g, 治療濕熱下注型帶下38例,痊愈35例, 顯效2例,無效1例. b. 白術(shù)、蒼術(shù)、薏苡仁、山藥各30g, 芡實、烏賊骨各15g, 杜仲10g, 茜草8g.隨證加減.治療白帶60例,其中痊愈45例, 有效13例,無效2 例. 4. 治療嬰幼兒腹瀉 澤瀉、芡實、滑石、炒車前子各20g, 焦楂15g, 炒蒼術(shù)5g, 砂仁3g.實熱證見便膿血,加黃連6g, 公英、白頭翁各15g;腹脹加草果6g.虛寒型加肉桂、制附子各3g.上藥加水500ml, 煎成100~150ml, 分6次在24小時內(nèi)服完.治療110例,治療4天, 其中痊愈者100例,好轉(zhuǎn)6例, 無效4例.
- 【藥用部位】
- 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
- 【來自何書】
- 《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