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介紹
- 【別名】
- 黎檬子(《東坡志林》),黎朦子(《桂海虞衡志》),黎檬子(《嶺外代答》),宜母子、里木子、梨橡干(《事物紺珠》),藥果(《廣東新語》),檬子、夢子(《通雅》),宜濛子、宜母果(《嶺南雜記》),檸果(《南寧市藥物志》)。
- 【漢語拼音】
- ningmeng
- 【成份】
- 洋檸檬果實中含橙皮甙、柚皮甙、圣草次甙、圣草酚葡萄糖甙、6-甲氧基檸檬素-3-β-D-葡萄糖甙、異6-甲氧基檸檬素-3-β-D-葡萄糖甙和檸檬素-3-β-D-葡萄糖甙等黃酮甙;檸檬酸、蘋果酸和奎寧酸等有機(jī)酸;以及d-止權(quán)素Ⅱ。
洋檸檬果皮中含多種黃酮類、有機(jī)酸、香豆精類、甾醇、揮發(fā)油等。黃酮類中,除橙皮甙、圣草次甙外,還有新橙皮甙、香葉木甙、6,8-雙(碳鍵-葡萄糖基)-芹菜素、槲皮素-3,5-二葡萄糖甙、金魚草素-6-鼠李糖葡萄糖甙、金魚草素-6-葡萄糖甙、金魚草素、異鼠李素-3-阿拉伯糖葡萄糖甙、檸檬素-3-阿拉伯糖葡萄糖甙和6-甲氧基檸檬素-3-阿拉伯糖葡萄糖甙等。有機(jī)酸中,除奎寧酸外,還含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和芥子酸。香豆精類中有傘形花內(nèi)酯和東莨菪素。甾醇有β-谷甾醇。揮發(fā)油含量為0.3%左右,其中約90%為d-檸檬烯,約3%為檸檬醛,還有少量的牻牛兒醇乙酸酯和芳樟醇乙酸酯。
黎檬的果皮中,含橙皮甙、β-谷甾醇和γ-谷甾醇。
檸檬果實中一般還含維生素B1、B2、C、菸酸、糖類、鈣、磷、鐵等成分。
- 【加工采集】
- 蕓香科柑橘屬植物檸檬Citrus limonia Osbeck,以果與根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冬采。
- 【藥理作用】
- 橙皮甙,柚皮甙有抗炎作用,參見"柚"條。
- 【功能主治】
- 生津,止渴,祛暑,安胎。咽痛口干,胃脘脹氣,高血壓,心肌梗塞,不思飲食。
①《食物考》:"漿飲渴瘳,能辟暑。孕婦宜食,能安胎。"
②《粵語》:"以鹽腌,歲久色黑,可治傷寒痰火。"
③《嶺南隨筆》:"治噦。"
④《綱目拾遺》:"腌食,下氣和胃。"
- 【性味】
- 《桂海虞衡志》:"味極酸。"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絞汁飲或生食。
- 【歸經(jīng)】
- 肺;胃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 ①黎檬又名:里木樹(《粵語》)。
叢生性禿凈灌木,具堅硬棘刺。葉互生,小形,矩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先端短尖或鈍,邊緣有鈍鋸齒;葉柄短,有狹邊,頂端有節(jié)。花單生或簇生于葉腋內(nèi);萼5裂,杯狀;花冠5瓣,線狀矩圓形,下部漸狹,外面淡紫色,內(nèi)面白色;雄蕊20以上;子房上部漸狹,8~10室,花柱大,脫落,每室有胚珠數(shù)顆。柑果近圓形,先端有不發(fā)育的乳頭狀突起,長約4.5厘米,寬約5厘米,黃色至朱紅色,皮薄易剝,且有粘土味,瓤囊8~10瓣,味極酸。種子3~4顆,卵形。花期春季。
我國南部有栽培。
②洋檸檬
常綠小喬木。有堅硬的棘針。葉互生,革質(zhì),有半透明的油點(diǎn);葉片小,長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長7~11厘米,寬3~4厘米,先端尖,邊緣微呈鈍齒狀,葉基圓形;葉柄短,葉翼狹長,幾與葉片連結(jié)而突出。花單生或叢生于葉腋,長1~2厘米,有香氣;萼杯狀,5裂齒;花冠5瓣,長橢圓形,質(zhì)厚,外面粉紅色,內(nèi)面白色;雄蕊20或更多;雌蕊1,子房8~10室,花柱粗,常早落,柱頭頭狀。柑果長橢圓形或卵圓形,先端有乳頭狀突起,長9~13.5厘米,寬4~7厘米,黃色有光澤,果皮微粗,瓤囊8~10瓣,味極酸。種子3~4粒,卵圓形,淡黃色。花期春季。
廣東有栽培。
以上植物的根(檸檬根)、葉(檸檬葉)、果皮(檸檬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藥用部位】
- 為蕓香科植物黎檬或洋檸檬的果實。
- 【來自何書】
- 《嶺南采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