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介紹
- 【別名】
- 楙(《爾雅》),木瓜實(《別錄》),鐵腳梨(《清異錄》)。
- 【漢語拼音】
- mu gua
- 【成份】
- 含蘋果酸、酒石酸、枸櫞酸、皂甙及黃酮類,鮮果含過氧化氫酶(catalase)種子含氫氰酸。
- 【加工采集】
- 9~10月采收成熟果實,置沸水中煮5~10分鐘,撈出,曬至外皮起皺時,縱剖為2或4塊,再曬至顏色變紅為度。若日曬夜露經(jīng)霜,則顏色更為鮮艷。
- 【藥材鑒別】
- 木瓜,又名:皺皮木瓜。為干燥果實,呈長圓形,常縱剖為卵狀半球形,長4~8厘米,寬3.5~5厘米,厚2~8毫米。外皮棕紅色或紫紅色,微有光澤,常有皺折,邊緣向內(nèi)卷曲。質(zhì)堅硬,剖開面呈棕紅色,平坦或有凹陷的子房室,種子大多數(shù)脫落,有時可見子房隔壁。種子三角形,紅棕色,內(nèi)含白色種仁1粒。果肉味酸澀,氣微。以個大、皮皺、紫紅色者為佳。
主產(chǎn)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此外,湖南、福建、河南、陜西、江蘇亦產(chǎn)。安徽宣城產(chǎn)者,習稱宣木瓜,質(zhì)量較佳。
此外,在少數(shù)地區(qū)尚有以下列同屬植物的果實作木瓜使用:①榠櫨的果實,使用于華東,西南和河南等地,商品稱"光皮木瓜",干燥后果皮光滑不皺,參見"榠櫨"條。②木桃的果實,使用于西南和陜西等地,參見"櫨子"條。③木瓜海棠的果實。使用于甘肅。④西藏木瓜的果實。使用于西藏。
- 【藥理作用】
- 1.保肝作用 以四氯化碳造成大鼠肝損傷,自造型之日起,以10%木瓜混懸液按每日300mg/100g體重,給大鼠灌胃,連續(xù)10d,同對照組比較,給藥組肝細胞壞死和脂變較輕;可防止肝細胞腫脹,氣球樣變,并促進肝細胞修復,顯著降低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水平。
2.抗菌作用 抗菌藥物篩選發(fā)現(xiàn)木瓜有較強抗菌作用。新鮮木瓜汁(每1ml濾液含生藥1g)和木瓜煎劑(1g/ml)對腸道菌和葡萄球菌有較明顯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徑在18-35mm;對肺炎鏈球菌抑菌作用較差,抑菌圈直徑8-12mm。較敏感細菌有志賀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宋內(nèi)痢疾桿菌及其變種、致病性大腸桿菌、普通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腸炎桿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等。木瓜注射液(去鞣質(zhì))濃度1g/ml,仍有相似強度的抗菌活性。0.1mol/L氫氧化鈉調(diào)木瓜汁pH為3、4、5、6、6.5、7.5進行抑菌試驗,結(jié)果隨pH提高木瓜抗菌作用減弱。以木瓜水溶性部分中分離提取木瓜酚經(jīng)體外抑菌試驗證明,其抑菌作用明顯,對各型痢疾桿菌抑菌圈為19-28.6mm。
其他作用 曾發(fā)現(xiàn)木瓜提取物對小鼠艾腹水癌有抑制作用,該提取物為熔點177-178℃的結(jié)晶。木瓜提取液85mg/d腹腔注射,共7d,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呈抑制作用。
4.毒性 用體重18-25g小鼠25只,每1ml含0.5g生藥的木瓜注射液進行尾靜脈注射,每次0.2ml,分別以3h、8h、20h進行毒性試驗,結(jié)果均未見動物死亡。
- 【炮制】
- 清水洗凈,稍浸泡,悶潤至透,置蒸籠內(nèi)蒸熟,乘熱切片,日曬夜露,以由紅轉(zhuǎn)紫黑色為度。炒木瓜:將木瓜片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焦為度。
- 【功能主治】
- 平肝和胃,去濕舒筋。治吐瀉轉(zhuǎn)筋,濕痹,腳氣,水腫,痢疾。
①《雷公炮炙論》:"調(diào)營衛(wèi),助谷氣。"
②《別錄》:"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zhuǎn)筋不止。"
③《食療本草》:"治嘔畹風氣,吐后轉(zhuǎn)筋,煮汁飲之。"
④《本草拾遣》:"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飲服之。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⑤《海藥本草》:"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⑥《日華子本草》:"止吐瀉奔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
⑦王好古:"去濕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
⑧《日用本草》:"治腳氣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腫。"
⑨《本草再新》:"斂肝和脾胃,活血通經(jīng)。"
- 【性味】
- 酸,溫。
①《雷公炮炙論》:"香,甘酸。"
②《別錄》:"味酸,溫,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酸咸,溫,澀,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酸,性涼。"
⑤《玉楸藥解》:"味辛,性澀,微寒。"
入肝、脾經(jīng)。
①李杲:"人手足太陰血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肝三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陽明,兼入足厥陰經(jīng)。"
④《本草正》:"入脾、肺、肝、腎四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 【宜忌】
- ①《食療本草》:"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②《醫(yī)學入門》:"忌鉛、鐵。"
③《本草經(jīng)疏》:"下部腰膝無力,由于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
- 【貯藏】
- 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肝經(jīng)
- 【備注】
- (1)治風濕痹痛時一般用于腰膝酸痛者居多,常與虎骨等配用。為治吐瀉轉(zhuǎn)筋之要藥。用于暑濕霍亂,吐瀉轉(zhuǎn)筋之癥,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黃連、吳茱萸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為治腳氣腫痛要藥,可配伍吳茱萸、紫蘇、檳榔同用。尚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癥。
- 【植物形態(tài)】
- 皺皮木瓜 落葉灌木,高約2m。枝條直立開展,有刺,小枝圓柱形,微屈曲,無毛,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疏生淺褐色皮孔。葉片卵形至橢圓形,稀長橢圓形,長3-9cm,寬1.5-5cm,基部楔形至寬楔形,邊緣有尖銳鋸齒,齒尖開展,無毛或下面沿葉脈有短柔毛;葉柄長約1cm;托葉大形,草質(zhì),腎形或半圓形,邊緣有尖銳重鋸齒,無毛。花先葉開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老枝上;花梗短粗,長約3mm或近于無柄;花直徑3-5cm;萼筒鐘狀,外面無毛;萼片直立,先端圓鈍,全緣或有波狀齒;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基部延伸成短爪長10-15mm,寬8-13mm,猩紅色,稀淡紅色或白色;雄蕊45-50,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無毛或稍有毛,柱頭頭狀,有不明顯分裂,約與雄蕊等長。果實球形或卵球形,直徑4-6cm,黃色或帶黃綠色,有稀疏不明顯斑點,味芳香;萼片脫落,果梗短或近于無梗。花期3-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資源分布:分布華東、華中及西南各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我國南方較溫暖的地區(qū)均可栽種。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分株或扦插繁殖。種子繁殖:11月待果實變黃稍軟有香氣時采摘,放置后熟數(shù)日,取出種子播入苗床內(nèi),行株距為15cm×(10-15)cm,深6cm,每穴2-3粒,覆土3cm。春季苗高50-60cm時移栽。穴距70-100cm,行距150-200cm,深30-40cm。每穴放腐熟肥3-5kg,每穴栽2-3根苗呈三角形,覆土,踏實,澆水使根與土緊密結(jié)合,保持土壤濕潤。成活后培土1次。分株繁殖:在3月前將分蘗的幼株從根部連帶須根掘起移栽。扦插繁殖:春季2-3月間,剪取木瓜樹苗較嫩的枝條,扦插于苗床,待成活后移栽。田間管理 春、秋季結(jié)合施肥進行中耕除草,冬季松土時進行培土,以防凍保暖,開花前可施土雜肥,以促進枝葉生長且利開花。整枝于12月至翌年3月間進行,成年樹每年1次,剪去病、枯、衰老枝,使樹型為內(nèi)空外圓,以利開花結(jié)果。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葉枯病,冬季清園,發(fā)病初期噴1:1:100的波爾多液。蟲害有桃大尾蚜,可用10倍煙草石灰水浸液防治。桃蠹螟可檢去病果集中處理,幼蟲初孵期噴2.5%敵殺死3000倍液防治;星天牛在成蟲發(fā)生期晴天捕殺。
- 【藥用部位】
- 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的果實。
- 【來自何書】
- 出自《雷公炮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