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薯介紹
- 【別名】
- 參薯、黎洞薯、大薯、薯子(《廣州植物志》),腳板薯、雞窩薯(《南寧市藥物志》),紅毛薯(《廣西藥植名錄》)。
- 【漢語拼音】
- maoshu
- 【成份】
- 塊莖含花色甙(anthocyanin),已分離出矢車菊素-3-O-葡萄糖甙(cyanidin-3-O-glucoside),矢車菊素3,5-O-二葡萄糖甙(cyanidin-3,5-O-diglucoside),矢車菊素-3-O-龍膽二糖甙(cyanidin-3-O-gentiobioside),矢車菊素-3-O-(4″-O-芥子酰)-龍膽二糖甙[cyanidin-3-O-(4″-O-sinapoyl)-gentiobioside],芍藥花素-3-O-(4″-O-芥子酰)-龍膽二糖甙[peonidin-3-O-(4″-O-sinapoyl)-gentiobioside],參薯素(alatanin)A、B、C,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B1、B3等。又含粘液質(zhì)(mucilage)0.9%,其中碳水化合物部分有甘露糖(mannose),木糖(xylose)和少量的鼠李糖(rhamnose);蛋白質(zhì)部分含有的主要氨基酸為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丙氨酸(alanine),絲氨酸(serine),甘氨酸(glycine),精氨酸(arginine);礦物質(zhì)有鐵、鋅、銅、鈷、鉻。還含脂肪,其中主要脂肪酸是油酸(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以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反式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酚性成分兒茶精(catechin)及DL-多巴(DL-dopa);植物甾醇(phytosterol)成分有膽甾醇(chol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巖藻甾醇(fucosterol)。另含硫胺素(thiamine),核黃素(riboflavin),煙酸(nicotinic acid)。
- 【加工采集】
- 冬初挖掘,洗去泥土備用。
- 【藥理作用】
- 新鮮塊莖據(jù)云有毒,可致麻醉;煮或炒熟后即無毒,可供食用。
- 【功能主治】
- ①《南寧市藥物志》:"塊莖能促進(jìn)潰瘍的肉芽生長。并有收水生肌,使瘡面結(jié)疤作用。研末治湯火傷及面部爛瘡。配豬腱肉服,治眼珠突出,俗稱螃蟹眼。"
②《廣西藥植名錄》:"補脾肺,澀精氣,消腫,止痛。"
- 【性味】
- 《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
- 【歸經(jīng)】
- 脾;肺;腎經(jīng)
- 【植物形態(tài)】
- 參薯
多年生纏繞草本。塊莖肉質(zhì),長達(dá)60厘米,形狀和顏色多種。莖銳四方形或有4狹翅,平滑無毛。葉對生;葉腋內(nèi)常有零余子;葉片心狀卵形至心狀長圓形,裂片近圓形,長8~16厘米。寬5~8厘米,先端銳漸尖,基部心形,有脈7~9條。雄花序腋生,狹圓錐形,長20~30厘米;花淡綠色,互生于"Z"字形、叢生而為總狀花序式的短穗狀花序上,長1~1.5毫米;雌花序為簡單的穗狀花序。蒴果革質(zhì),橢圓形,有3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 【藥用部位】
- 為薯蕷科植物參薯的塊莖。
- 【來自何書】
- 《南寧市藥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