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草介紹
- 【別名】
- 貓兒眼,打碗花,打碗棵,打盆打碗
- 【漢語拼音】
- mao yan cao
- 【成份】
- 莖葉含黃酮甙、甾醇、揮發(fā)油、酚類物質(zhì)、有機酸、氨基酸與蠟質(zhì)。從地上部分分離出貓眼草素Ⅰ~Ⅵ;種子也含貓眼草素Ⅴ、Ⅵ。
- 【加工采集】
- 大戟科大戟屬植物貓眼草Euphorbia lunulata Bunge的全草。夏秋采集,曬干。
- 【藥材鑒別】
- 貓兒眼 多年生草本,高達40cm。莖通常分枝,基部堅硬。下部葉鱗片狀,早落;中上部葉狹條狀披針形,長2-5cm,寬2-3mm,先端鈍或具短尖,兩面無毛。杯狀聚傘花序頂生者通常有4-9傘梗,基部有輪生葉與莖上部葉同形;腋生者具傘梗1;每傘梗再2-3分叉,各有扇狀半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苞葉1對;總苞杯狀,無毛,先端4裂,裂片間無片狀附屬物,腺體4,新月形,黃褐色,兩端有短角;雄蕊1;子房3室,花柱3,分離,柱頭2淺裂。蒴果扁球形,無毛;種子長圓形,長約2mm,光滑,一邊有縱溝,無網(wǎng)紋及斑點。花期4-6月,果期6-8月。
- 【藥理作用】
- ①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耳葉大戟地上部分提出約黃酮甙對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鎮(zhèn)咳作用,小鼠酚紅法亦表現(xiàn)祛痰作用,但對組織胺引起的豚鼠哮喘無預(yù)防效果。
②抗菌作用
酒精浸劑(1:1000)、水煎劑(1:300)試管內(nèi)對結(jié)核菌有抑制效力,據(jù)云對肺炎雙球菌、甲鏈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亦有抑制作用。
- 【功能主治】
- 祛痰,鎮(zhèn)咳,平喘,拔毒止癢。
- 【性味】
- 性微寒,味苦,有毒。肺;肝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熬膏外敷或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劑。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肺經(jīng)
- 【備注】
- (1)乳漿草Euphorbia esula L.全草亦作貓眼草入藥。 (2)用此藥外敷能拔出瘡內(nèi)膿水,待瘡口干凈后,即可停敷,改用生肌長肉藥。
- 【植物形態(tài)】
- 貓眼草,又名:耳葉大戟、細葉貓眼草。
多年生草本,高30余厘米。莖細而圓,自基部分枝,內(nèi)含白色乳汁。單葉互生;葉片線形,長3厘米許,寬不及3毫米,先端稍尖或鈍,基部漸細成一不明顯的短柄,全緣。杯狀聚傘花序頂生;花枝3次分枝;苞葉卵狀三角形或闊三角形,總苞2片,形圓;子房3室,花柱3,分離,頂端2淺裂。蒴果三棱狀球形,徑約2毫米,表面黃色。種子矩圓狀卵圓形,黃色。
生長山坡路旁。分布河北、內(nèi)蒙古、山西、新疆、東北等地。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氣管炎
劑型與用法:㈠片劑:每片含貓眼草生藥0.25克,每次6片,日服3次,20天為一療程;或用貓眼草(去根)、葶藶子、沙參等分研末,不加輔助劑,制成0.5克片劑。每次4片,日服3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均為7~10天。㈡注射液:30%及80%注射液每次肌注4毫升,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50%注射液,每日肌注2毫升,每日1次,1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0天。療效:通過545例臨床觀察,各種劑型的近期控制率,單味片劑為72.7%,復(fù)方片劑為68.9%,注射劑為20~62男。副作用:個別患者用藥后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思睡、胃口不適等,不影響繼續(xù)治療。
- 【藥用部位】
- 為大戟科植物貓眼草的全草。
- 【來自何書】
- 《河北中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