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介紹
- 【別名】
- 馬兜零,馬兜苓,兜鈴,水馬香果葫蘆罐臭鈴鐺蛇參果
- 【漢語拼音】
- MA DOU LING
- 【名稱英】
- Aristolochiae Fructus。
- 【成份】
- 1.北馬兜鈴成熟干燥果實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A、C、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木蘭花堿(mag-noflorine)。 2.馬兜鈴果實和種子含有馬兜鈴酸A和季銨生物堿。
- 【加工采集】
- 9~10月果實由綠變黃時連柄摘下,曬干。
- 【藥材鑒別】
- 干燥的果實,卵圓形或長圓形,長3~5厘米,直徑2~3厘米。外皮灰綠色或灰黃色,有6條凸起的波狀縱棱,其間夾有6條順紋及橫向的細脈紋。一端較平,有小臍,一端有細柄。果皮輕脆,易裂為6瓣,果柄亦隨著分裂為6條線。果內(nèi)包有6排平疊的種子。種子扁平三角形或扇形片狀,邊緣淡棕色,中心棕色,一面附有薄膜。種仁乳白色,有油性。氣特異,味苦。以個大、完整、灰綠色者為佳。
主產(chǎn)河北、山東、陜西、遼寧、山西,河南、黑龍江等地。甘肅、江西、內(nèi)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亦產(chǎn)。
此外,在甘肅尚用大葉馬兜鈴的果實作馬兜鈴入藥。
- 【藥理作用】
- 1.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 1.1.止咳作用: 1.1.1.從小鼠食道給磷酸可待因60mg/kg、馬兜鈴50%乙醇浸液濃縮液10g/kg(2g/ml)及同體積水,連續(xù)給藥3日,于末次給藥1小時恒壓(0.5kg/cm)噴霧濃氨水(25-28%)刺激一定時間后,觀察l分鐘內(nèi)出現(xiàn)3次典型咳嗽為陽性反應。以引起半數(shù)小鼠咳嗽的噴霧時間(EDT50)為指標,實驗按序貫法進行。馬兜鈴組EDT50為70.37,相對EDT50(R值)為172.48%,可待因組EDT50為67.13,相對EDT50為163.50%。已知R值>130%,有鎮(zhèn)咳作用,R值>150%,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表明馬兜鈴對氫氧化銨噴霧引咳法模型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作用強度與磷酸可待因相當。 1.1.2.0-3.3kg貓,用3%戊巴比妥鈉按30mg/kg的劑量腹腔麻醉。方波刺激器,發(fā)出頻率40次/s,脈沖寬度0.5ms,振幅2.4v,連續(xù)刺激喉上神經(jīng)5s,兩次刺激時間間隔3分鐘。共刺激3次,測出該貓的平均咳嗽次數(shù)。分別從食道給馬兜鈴5g/kg及同體積水,l小時后同法測其平均咳嗽次數(shù)。給藥前后咳嗽數(shù)之差為2.413±0.83(P<0.05),說明馬兜鈴對電刺激貓喉上神經(jīng)引咳的自身比較具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 1.2.平喘作用:離體豚鼠支氣管肺灌流試驗證明1%浸劑可使其舒張,并能對抗毛果蕓香堿、乙酰膽堿及組胺所致的支氣管痙攣,但不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痙攣。馬兜鈴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顯著抑制0.5ml組胺(10g/ml)致痙的豚鼠離休氣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1.3.祛痰作用:用測定麻醉兔呼吸道粘液分泌的方法證明口服馬兜鈴煎劑(1g/kg)有微弱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苑及天南星。 2.對正常大鼠血壓的影響:大鼠用烏拉坦腹腔注射輕度麻醉后,仿Kersten法測鼠腳血壓,從食道給馬兜鈴10g/kgx2日,于給藥后1.5小時,測各鼠血壓,結(jié)果馬兜鈴對正常大鼠血壓無明顯的降壓作用。 3.抗炎作用: 3.1.對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馬兜鈴10g/kg對20ul/只皮內(nèi)注射組胺(50ug/ml)的所致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3.2.對大鼠炎性滲出和增生的影響:馬兜鈴不能抑制由巴豆所致的炎性滲出和增生。 3.3.對大鼠棉球肉芽腫增生的影響:馬兜鈴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組織增生無明顯抑制作用。 4.抗菌作用:體外試驗馬兜鈴水浸劑(1:4)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鮮北馬兜鈴果及葉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實的作用比葉強,除去鞣質(zhì)后仍然有效,加熱后抗菌作用減低或喪失,對綠膿桿菌無作用。
- 【炮制】
- 切片,生用。
- 【功能主治】
- 清肺降氣,化痰止咳。用于肺熱喘咳、痰中帶血,咯血,失音,痔瘺腫痛。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用于肺熱咳喘,可配桑白皮、貝母。亦用于肺陰虛有熱之咳喘,可配阿膠。
①《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
②《日華子本草》:"治痔瘺瘡,以藥于瓶中,燒熏病處。"
③《開寶本草》:"主肺熱咳嗽,痰結(jié)喘促,血痔瘺瘡。"
④《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熱,安肺氣,補肺。"
⑤《本草求原》:"治肺中濕熱,聲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兒麻疹內(nèi)陷,喘滿聲暗,宜加用之。"
⑥《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咯血。"
- 【性味】
- 苦,寒。 ①《藥性淪》:"平。" ②《開寶本草》:"味苦,寒,無毒。" ③《綱目》:"微苦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
- 【宜忌】
- 虛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 【貯藏】
- 置干燥處。
- 【副作用】
- 急性毒性試驗馬兜鈴半數(shù)致死量為22.02g/kg。
- 【歸經(jīng)】
- 歸經(jīng)_肺經(jīng)
- 【備注】
- 1.同屬植物囊花馬兜鈴Aristolochia saccata Wall.與上兩種的主要區(qū)別為花大,單生葉腋,直徑大3厘米,具梗;花被管狀,“U”形彎曲,灰綠色,帶紫色條紋,被毛,管內(nèi)暗紫暈;雄蕊6個,緊密圍繞花柱。蒴果卵形。種子多數(shù)。西藏以此作馬兜鈴入藥,功效相似。 2、百合科植物蕎麥葉大百合Cardiocrinum cathayanum (Wils.) Stearn(四川)和心葉大百合C. giganteum (Wall.) Makino(云南)在部分地區(qū)有以其果實或種子誤作馬兜鈴入藥。 此外,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的少數(shù)地區(qū)有以百合科百合屬多種植物的果實誤作馬兜鈴;四川尚有以葫蘆科雪膽屬植物纖花雪膽Hemsleya graciliflora Cogn.的果實為土兜鈴和以土貝母屬植物土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 Franq.的果實混稱馬兜鈴,應注意鑒別。
- 【植物形態(tài)】
- ①北馬兜鈴,又名:圓葉馬兜鈴。
多年生纏繞或匍匐狀細弱草本。根細長,圓柱形,直徑3~8毫米,黃褐色。莖草質(zhì),綠色,長達1米或更長。葉互生,葉柄絲狀,長約1.5~2厘米,葉片三角狀闊卵形,長2.5~7厘米,寬2.5~7.5厘米,先端鈍或鈍尖,基部心形,全緣,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基出脈5~7條,較明顯。花3~10朵,簇生于葉腋間;花梗細,長約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長1.5~3.5厘米,略彎斜,兩側(cè)對稱,上部呈斜喇叭狀,先端漸尖,中部呈管狀,下部包住花柱,膨大成球形;雄蕊6,幾無花絲,貼生于肉質(zhì)花柱上,花藥2室,縱裂;子房下位,長柱形,長約7毫米,花柱6,愈合成柱體,柱頭短。蒴果例廣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4厘米,直徑2~3厘米,初期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沿室間開裂為6瓣,果柄上裂成5~6條絲狀。種子扁平,三角狀,邊緣具白色膜質(zhì)的寬翅。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溝、溪邊或林緣的灌木叢間。分布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山東等地。
②馬兜鈴
多年生纏繞:禿匍匐狀細弱草本。葉互生,葉柄較細,長約1~1.5厘米;葉片三角狀狹卵形,長3~8厘米,寬1.8~4.5厘米,中部以上漸狹,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心臟形,兩側(cè)圓耳形,老時質(zhì)稍厚,基出脈5~7條,較明顯。花較大,單生于葉腋間,花梗細,長1~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長3~5厘米,內(nèi)被細柔毛,有5條縱脈直達花被頂端;雄蕊6;子房下位,長柱形,花柱6,肉質(zhì)短厚,愈合成柱體,柱頭短。蒴果近圓形或矩圓形,長4~5厘米,直徑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叢林中。分布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根(青木香)、莖葉(天仙藤)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臨床應用】
- 馬兜鈴具有溫和而持久的降壓作用,適用于較早期的高血壓病
制劑及用法各地不盡相同,療效亦略有差異。㈠醇浸煎劑:取馬兜鈴1斤搗碎,加入20%乙醇溶液3000毫升,置于密閉瓦罐中,時加振蕩,浸漬1周后連罐嫩煮2/J塒,加壓過濾,得藥液約lOoo毫升,待涼后加入1/lO量的95%乙醇,搖?備用。每毫升約含生藥0.5克。視病情輕重每日用12~20毫升,分3次食后服。觀察Ⅰ、Ⅱ、Ⅲ期高血壓病共121例,一般在服藥5~15天后,血壓即見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為28/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張壓顯著降低(21毫米汞柱以上)的29例(占24%),輕度降低(11~20毫米汞柱)的60例(占49.6%),合計有效降壓率為73.6%。Ⅰ及Ⅱ期患者的療效較晚期病人為佳。服藥后降壓曲線呈緩慢下降,也有部分病例呈波動狀下降。同時有3/4患者的臨床癥狀(頭昏、頭痛、心悸、失眠等)得到顯著改善或消失。停藥后,早期病人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而Ⅱ期以后的大部分患者在停藥20天至數(shù)月后即有回升趨勢,但所達到的高度較治療前為低;如再繼續(xù)服藥,仍可迅速見效。服藥期間除少數(shù)病例有惡心感、腹瀉、食欲減退外,未見其它副作用。經(jīng)驗認為,醇浸煎劑每日量以15毫升較為適宜,血壓顯著下降后仍應繼續(xù)服藥至少兩周以上,長期服用亦不產(chǎn)生任何嚴重副作用。㈡流浸膏:每500毫升含生藥1斤。開始每日3次,每次2毫升,以后可逐漸增至5毫升。觀察32例,經(jīng)1個月左右治療,平均降壓26/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張壓顯著減低和輕度減低(標準同前)的分別占34.4%和25.0%,合計降壓有效率為59.4%。一般于7~14天出現(xiàn)降壓效果。但對臨床癥狀的改善尚不夠完全滿意,多數(shù)仍須結(jié)合其它方法隨癥治療。服藥后除個別病例發(fā)生惡心外,大多無不良反應。㈢煎劑:每日用馬兜鈴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半量,分3次食后服。37例患者服藥15~25日后,舒張壓顯著下降者10例,輕度下降9例,無效16例,平均降壓28/13毫米汞柱。停藥后一部分病人血壓一度回升,短期內(nèi)均自然平復。觀察時間最長者278日,血壓未見回升。大部分病人癥狀亦有改善,其中以頭痛、頭昏改善最為顯著。副作用主要為胃納不佳和軟弱,但多不影響治療。
- 【藥用部位】
-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干燥成熟果實。
- 【來自何書】
- 《藥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