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介紹
- 【別名】
- 花鹿角、馬鹿角
- 【漢語拼音】
- lujiao
- 【成份】
- 含膠質(zhì)25%,磷酸鈣50~60%,碳酸鈣及氮化物等。
- 【加工采集】
- 分砍角和退角兩種。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間,將鹿殺死后,連腦蓋骨砍下,除去殘肉,洗凈風(fēng)干。退角:又稱"解角"、"掉角"或"脫角",系雄鹿于換角期自然脫落者,故不帶腦骨。多在3~4月間采收。
- 【藥材鑒別】
- ①花鹿角
為梅花鹿的老角,呈分枝狀,三岔或四岔,長約30~50厘米,左右兩枝對稱.主枝稍向后面彎曲,直徑2.5~4.5厘米。分枝向兩旁伸張;枝端漸細(xì)。基部有盤狀突起,習(xí)稱"珍珠盤"。表面黃棕色,枝端淺黃白色,無毛,有光澤,具疣狀突起,習(xí)稱"骨釘",并有縱棱。質(zhì)硬。斷面周圍白色,中央灰色,并有細(xì)蜂窩狀小孔。氣無,味微咸。以質(zhì)堅(jiān)、全體有骨釘、光澤者為佳。
主產(chǎn)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亦產(chǎn)。
②馬鹿角
為馬鹿的老角。形與花鹿角相似,每枝多為3~6岔。全長50~60厘米,直徑約3~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骨釘不顯著,基部有珍珠盤。骨質(zhì)堅(jiān)硬,斷面外圍白色層極厚,中央多灰黑色,有的微呈紅色,具粗蜂窩狀孔。氣無,味微咸。以粗壯堅(jiān)實(shí)、無枯朽者為佳。
主產(chǎn)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甘肅、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產(chǎn)。
鹿角除上述品種外,尚有野生的白鹿、白唇鹿、水鹿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稱為草角(白鹿角)、巖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產(chǎn)量均少,品質(zhì)亦差。
- 【藥理作用】
- 抗炎作用;多毛鹿角正丁醇提取物(BETA)50mg/kg腹腔注射給于大鼠,可見大鼠肝和腦組織中線粒體的單胺氧化酶(MAO)活性被明顯抑制。體外實(shí)驗(yàn)亦證明具有對MAO抑制活性。鹿角提取物40mg/kg,可使氟烷輕度麻醉狗心搏出量明顯增加。
- 【炮制】
- 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后曬干。鹿角粉:取鎊片研成細(xì)粉。
《千金·食治》:"鹿角,錯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漫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暴干,更搗篩。"
- 【功能主治】
- 行血,消腫,益腎。治瘡瘍腫毒,瘀血作痛,虛勞內(nèi)傷,腰脊疼痛。
①《本經(jīng)》:"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
②《別錄》:"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
③《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氣力,強(qiáng)骨髓,補(bǔ)絕傷。"
④孟詵:"婦人夢交者,鹿角末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盡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⑤《日華子本草》:"療患瘡癰腫熱毒等,醋摩敷;脫精尿血,水摩服;小兒重舌鵝口瘡,炙熨之。"
- 【性味】
- 咸,溫。
①《本經(jīng)》:"溫。"
②《別錄》:"味咸,微溫,無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
- 【宜忌】
- 陰虛陽亢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杜仲為之使。"
②《本草經(jīng)疏》:"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陽盛陰虛者忌之,胃火齒痛亦不宜服。"
③《得配本草》:"命門火熾,瘡毒宜涼者,并禁用。"
- 【貯藏】
- 置干燥處。
- 【歸經(jīng)】
- 腎;肝經(jīng)
- 【備注】
- 鹿角除上述品種外,尚有野生的白鹿、白唇鹿、水鹿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稱為草角(白鹿角)、巖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產(chǎn)量均少,品質(zhì)亦差。
- 【植物形態(tài)】
-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xì)長。四肢細(xì)長,后肢外側(cè)踝關(guān)節(jié)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cè)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yuǎn),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diǎn)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cè)同體色,內(nèi)側(cè)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cè)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cè)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內(nèi)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nèi)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cè)棕色,內(nèi)側(cè)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布: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nèi)蒙古等地。
栽培:人工飼養(yǎng)與野生二種,以野生者之角為佳品。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急性乳腺炎
將鹿角銼為細(xì)末,裝入膠囊,每粒0.5克。每次2~4粒,日服4~6次。治療27例,除1例用藥3天無效改用他藥外,余皆治愈。初起者療效較好。
- 【藥用部位】
-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已骨化的老角。動物形態(tài)詳"鹿茸"條。
- 【來自何書】
- 《本經(jīng)》